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忘
多忘為中醫名詞,亦為經穴別名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。原文載:「耳中多所聞二穴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時指出,此即「聽宮穴」。後世醫籍如《針灸聚英》等,亦沿用此說,將「多忘」列為聽宮穴之別名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聽宮穴之關係
聽宮穴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耳屏前,下頜骨髁狀突後方,張口呈凹陷處。此穴主治耳鳴、耳聾、齒痛等症,亦與心神相關。古稱「多忘」,可能與其調理氣血、通竅醒神之效有關,間接影響記憶與注意力。 - 臟腑經絡聯繫
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,而聽宮穴所在之小腸經與心相表裏。心主神明,腎藏志,若心腎不交或氣血瘀滯,可致健忘、心神不寧。刺激聽宮穴能調和經氣,改善耳竅閉塞,進間接緩解「多忘」之症。 - 古文獻記載
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聽宮穴「主耳聾填填如無聞」,未直接言及「多忘」,但後世醫家結合臨床觀察,推測此別名或反映穴位對腦神功能的調節作用。
現代應用探討
雖「多忘」作為穴名現代少用,然聽宮穴仍廣泛應用於耳疾及神經調理。從經絡理論延伸,耳周穴位如聽會、翳風等,亦可能透過疏通少陽經氣,影響腦部供血與認知功能,與古籍所述「多忘」概念隱含相合。
此別名體現中醫「以穴喻症」的思維,將局部穴位與全身症狀相聯繫,反映傳統醫學整體觀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