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砭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砭針

砭針,又稱砭石,為中醫傳統外治療法工具之一,起源於上古時期,早於金屬針具的應用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即有「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」之記載,顯示其歷史悠久。砭石多選用特殊石材磨製而成,如玉石、玄武岩等,其性溫潤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
砭針之作用原理
中醫理論認為,砭石能透過其獨特的物理特性,如溫熱感、共振效應等,作用於人體經絡腧穴,以達到「以石治疾」的效果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提及:「其病多為癰瘍,其治宜砭石。」說明砭石適用於瘡瘍、瘀滯等病症。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:

  1. 溫通經絡:砭石可透過摩擦生熱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寒凝瘀滯。
  2. 導引氣血:藉由按壓或刮摩,刺激經絡腧穴,調整臟腑功能。
  3. 共振調頻:砭石與人體組織產生共振,有助於平衡陰陽,改善氣機紊亂。

砭針之臨床應用
砭針療法廣泛應用於多種疾患,如:

  •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關節疼痛,砭石可溫散寒邪。
  • 瘀血證:局部腫脹瘀滯,以砭石刮摩可活血化瘀。
  • 經絡不通:氣血運行不暢,砭石按揉可疏通經脈。

砭針與九針之別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記載古代九種針具,而砭石為更早之治療工具。金屬針具興起後,砭石逐漸演變為刮痧、按摩等療法之器具,然其根本原理仍基於中醫經絡理論。

砭針作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,體現了古人「因地制宜」的智慧,至今仍於養生與治療中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