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所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所聞:中醫養生智慧探微
「多所聞」一詞,源於中醫「三多」養生法——「多聽、多聞、多學」,強調通過廣泛攝取自然與人文知識以調和身心。此概念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智者之養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」相呼應,主張透過感官與外界的和諧互動,達到「形與神俱」的狀態。
一、中醫理論基礎
- 「聞」與五臟關聯
中醫認為「耳為腎之竅」,聽覺功能與腎精盛衰直接相關。《靈樞·脈度》指出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「多所聞」不僅指聽覺活動,更包含以耳竅為媒介,吸收天地自然之聲以滋養腎精。如聆聽流水、鳥鳴等自然音律,可助「腎水上濟心火」,調節陰陽。 - 「聞」與氣機升降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五音入五臟」理論,不同頻率的聲波能共振相應臟腑。如角音(木)疏肝、徵音(火)養心,透過「多聞」適性之音,可促進氣血流通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更在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聞善言則氣和,聞惡聲則氣逆」,說明聲波對人體氣機的調控作用。
二、養生實踐中的「多所聞」
- 自然之聞
道家養生典籍《雲笈七籤》提倡「聽松風澗水」以滌蕩心神,此與中醫「五行音樂療法」相通。如春季多聽角調式樂曲(如古琴曲《流水》),可助肝氣升發;秋季聞商調(如編鐘樂聲),則能斂肺氣以應秋收。 - 人文之聞
清代養生家曹庭棟於《老老恆言》中記載:「聞聖賢之言如服清涼散」,指出誦讀經典可安定神志。中醫「情志相勝」理論認為,通過聆聽哲理故事或詩詞吟誦,能疏解「思傷脾」等情志問題,此即「以言治病」的延伸。 - 內觀之聞
佛醫典籍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提出「返聞聞自性」的修持法,與中醫「恬惔虛無」理念契合。透過專注呼吸聲、經脈氣血流動等內在聲響,達到《內經》所言「精神內守」的境界,此為「多所聞」的高階實踐。
三、古籍文獻佐證
- 《黃帝內經》體系
《靈樞·邪客》載:「天有五音,人有五臟」,將宮商角徵羽五音與脾肺肝心腎對應,確立「聞」的治療學基礎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更發展出「玄府氣液說」,認為聲波能開通人體微觀孔竅以調節代謝。 - 道家養生文獻
《莊子·人間世》提出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」,與中醫「心主神明」理論結合,形成「聞道—養心—調身」的鏈條。葛洪《抱朴子》亦記載隱居者「聽泉誦經」以延年的實例。 - 文人醫家筆記
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箋·清修妙論箋》收錄「聞晨鐘則百脈俱開」的記載,反映聲波振動對經絡的激發作用。清代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更明確指出:「聞藥名而病減者,藥氣已從耳入」,揭示聽覺對藥效的潛在影響。
四、與其他養生法的協同
「多所聞」需與「少言語」(保肺氣)、「多閉目」(養肝血)等並行。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所述:「耳目淫於聲色之樂,則五臟搖動而不定」,故當遵循「中和之道」——既廣納有益聲息,亦避免「久聽傷腎」之弊。此平衡思想,正是中醫「陰平陽秘」原則在感官養生中的具體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