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少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多眠箴

多眠,又稱「嗜臥」、「多寐」,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因病而出現精神困倦、時時欲睡之症狀。此證可見於多種病機,臨床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多眠多與陽氣不振、濕濁困脾、熱擾心神或陰陽失調相關。

  1. 陽氣虛衰:少陰病中,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,陽氣不能振奮,故見「但欲寐」,即精神萎靡、似睡非睡之狀。
  2. 濕濁內阻:脾主運化,若濕邪困脾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則頭身困重,嗜臥難醒。
  3. 少陽樞機不利:邪犯少陽,氣機鬱滯,可致胸脅滿悶、嗜臥,屬半表半裏之證。
  4. 熱盛神昏:風溫或熱病過程中,熱邪壅盛,耗氣傷津,亦可見神識昏蒙、多眠。
  5. 狐惑病:濕熱蟲毒內蘊,上蝕咽喉,下蝕二陰,患者可出現「忽忽喜眠」,伴見口腔或陰部潰瘍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風溫證多眠

    • 表現:脈浮、頭痛身熱、自汗、四肢倦怠、喘息、默默欲眠。
    • 病機:風熱襲表,肺衛受邪,熱擾心神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表,養陰生津。
    • 方藥:萎蕤湯(玉竹、白薇、麻黃、獨活、杏仁、川芎、甘草等)。
  2. 少陽證多眠

    • 表現:脈浮細、嗜臥、胸滿脅痛,或太陽病遷延未解。
    • 病機:邪鬱少陽,樞機不利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。
    • 方藥: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  3. 少陰證多眠

    • 表現:脈沉細、精神萎靡、但欲寐、四肢逆冷。
    • 病機: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救逆。
    • 方藥: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。
  4. 狐惑證多眠

    • 表現:狀如傷寒,四肢沉重,神情恍惚,時時欲睡,兼見口腔或陰部潰瘍。
    • 病機:濕熱蟲毒蘊結,腐蝕黏膜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解毒殺蟲。
    • 方藥:甘草瀉心湯(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半夏、人參、大棗)合外用苦參湯熏洗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嗜臥:泛指睏倦思睡,多與脾虛濕盛或陽氣不足相關。
  • 多寐:指不分晝夜,頻頻欲睡,常見於濕邪困脾或痰濕內阻。
  • 但欲寐:少陰病特有症狀,形容神識昏蒙、似睡非睡,屬陽氣衰微之象。

多眠一證,須詳辨六經、臟腑、氣血虛實,不可概以虛證論治。臨床需結合脈象、舌苔及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