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症方發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症方發明》詳細介紹
《症方發明》為清代醫家顧靖遠所撰,共十一卷,收錄於《顧松園醫鏡》(卷六至十六)。顧靖遠博覽群書,深研歷代醫學典籍,結合自身學術見解與臨床經驗,編撰此書。全書以中醫基礎理論為綱,針對各科病證進行深入探討,內容涵蓋病因病機、辨證論治、方劑配伍及臨床應用。
主要內容
- 病證辨析
本書以中醫臟腑氣血理論為核心,對內科、婦科、兒科及外科等多種病證進行系統分析。內容詳述各證之病機演變,如「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痺」、「痰飲凝滯,阻礙氣機」等,並以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為綱,輔以脈象、舌診等辨證要點。 - 治法總論
顧靖遠強調「因證立法,隨法製方」,書中治法涵蓋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、和、消八法,並細分針對不同證型的治療策略。例如:- 外感風熱證,以辛涼解表為主,兼顧肺衛;
- 內傷虛損證,則重視培補脾腎,調和氣血。
-
方劑詳解
本書收錄大量經典方劑與民間驗方,每方均列組成、劑量、煎服法及加減化裁。顧氏對古方加以改良,如將《傷寒論》方劑結合時證調整,並附醫案佐證其效用。方劑分類包括:- 解表劑(如銀翹散加減);
- 和解劑(如小柴胡湯變方);
- 溫裏劑(如附子理中丸化裁)等。
-
醫案舉隅
書中穿插顧靖遠親治案例,詳載患者症狀、辨證思路、用方依據及療效轉歸,體現其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」的臨床思維。例如對「肝鬱化火」之證,以疏肝瀉火為主,佐以養陰柔肝,並列舉具體藥物配伍。
學術特色
- 融合古今:顧氏既遵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之旨,又參酌金元四大家與明清溫病學說,呈現由博返約的學術風格。
- 注重實效:書中所載方劑多經臨床驗證,強調「方證相應」,避免濫用補瀉。
- 文獻彙整:除個人心得外,亦系統整理前賢論述,如引用李東垣脾胃論、朱丹溪滋陰說等,並加以評析。
版本流傳
本書現存抄本及《顧氏醫鏡》刻本,為研究清代中醫臨床學術的重要文獻,對後世醫家辨證用方具有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