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眠
病證名,又稱「多眠症」,屬中醫睡眠異常之一,與「嗜臥」「善眠」等證相關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不寐多寐源流》指出,多寐多與心肺功能失調有關,其病機主要可分為兩類:一為心神昏濁,神識不清而致昏沉嗜睡;二為心火虛衰,火不生土,脾失健運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導致精神倦怠、多寐難醒。
病因與辨證論治
中醫認為多眠與臟腑氣血失和、外邪侵擾密切相關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及治法:
-
濕勝多寐
- 表現:身體沉重、四肢困倦,或兼見浮腫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病機:濕邪困脾,阻遏清陽,蒙蔽心神。
- 治法:燥濕健脾,升清醒神。
- 方藥:平胃散加防風、白朮,以化濕運脾。
-
脾虛飯醉
- 表現:食後即感睏倦欲睡(俗稱「飯醉」),伴食少腹脹,氣短乏力。
- 病機: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食後氣血聚於中焦,清陽不升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消食助運。
- 方藥:六君子湯加山楂、神曲、麥芽,補脾兼消積滯。
-
氣弱多寐
- 表現:四肢怠惰,精神萎靡,動則氣短,脈弱無力。
- 病機:元氣不足,陽氣不振。
- 治法:補益元氣,升提陽氣。
- 方藥:人參益氣湯,以溫補脾肺之氣。
-
暑濕困脾
- 表現:長夏時節嗜睡,四肢無力,身熱汗多,舌紅苔黃膩。
- 病機:暑濕之邪耗氣傷津,肺脾兩虛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益氣生津。
- 方藥:清暑益氣湯,兼顧清熱與補氣。
-
病後餘熱
- 表現:病後多眠,身熱未退,口乾微渴,脈細數。
- 病機:餘熱未清,陰液耗傷,正氣未復。
- 治法:養陰清熱,扶正透邪。
- 方藥:沈氏葳蕤湯,滋陰兼清餘熱。
-
狐惑病多寐
- 表現: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,伴口腔或陰部潰瘍。
- 病機:濕熱蟲毒內擾,心神不寧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化濕安神。
- 方藥:內服甘草瀉心湯,外用苦參湯熏洗。
-
少陰伏邪兼太陽客邪
- 表現:發熱咽乾,微惡寒,閉目欲眠,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。
- 病機:少陰伏熱外發,復感風邪,表裡同病。
- 治法:清熱解表,透邪外達。
- 方藥:黃芩湯加桂枝、石膏,或葳蕤湯加減。
-
陽氣內遏
- 表現:熱病汗後身冷嗜臥,脈沉細,甚則昏沉不醒。
- 病機:汗後陽氣暴脫,陰寒內盛。
- 治法:回陽救逆。
- 方藥:急投四逆湯以溫復陽氣。
-
正氣自復
- 表現:汗下後安然酣眠,無其他不適。
- 病機:邪去正復,氣血調和。
- 處理:無需用藥,靜養待復。
相關概念
多眠與「嗜臥」「但欲寐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病機各異。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但欲寐」屬陽虛陰盛;而濕熱、痰濁所致之多眠,則以實證或虛實夾雜為主。臨床需詳辨氣血陰陽、外感內傷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