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寐
病證名,出自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等篇,指非因天熱、衣厚、勞作或藥物等因素所致,而出現異常汗出增多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之液,由陽氣蒸化津液而出於體表,其調節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與心、肺、脾、腎等臟腑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營衛失調:衛氣主司肌表開闔,若衛氣虛弱或營衛不和,則腠理不固,津液外泄而多汗。
- 陰陽失衡:陽虛不能固攝,或陰虛內熱迫津外泄,皆可導致汗出異常。
- 臟腑功能失調:
- 心氣虛:心主血脈,汗為心液,心氣不足則津液失攝。
- 肺氣虛:肺主皮毛,肺氣虛則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。
-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濕熱蒸騰而致汗出。
- 腎虛不固:腎主五液,腎氣虧虛則封藏失職,津液外泄。
臨床表現
- 自汗:白天無故汗出,活動後加重,多屬氣虛或陽虛。
- 盜汗:夜間睡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屬陰虛內熱。
- 局部汗出:如頭汗、手足心汗等,可能與濕熱、肝鬱或特定經絡失調有關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汗出:汗出畏風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,治宜補氣固表,如玉屏風散。
- 陰虛盜汗:潮熱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當歸六黃湯。
- 陽虛自汗:汗出清冷,四肢不溫,脈沉遲,治宜溫陽斂汗,如桂枝加附子湯。
- 濕熱鬱蒸:汗出黏膩,口苦煩悶,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濕,如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決氣》: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自汗者屬陽虛,盜汗者屬陰虛。」
- 《醫宗必讀》強調汗證需辨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
多寐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,以調和陰陽、固護正氣為治則,方藥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