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頂回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折頂回旋法

折頂回旋法為中醫骨傷科手法之一,屬正骨八法中的進階技巧,主要應用於骨折移位明顯或軟組織嵌頓之情況。其核心原理在於利用槓桿力學與逆向復位思維,透過調整骨端角度與回旋路徑,促使斷端歸位。

操作原理與手法

  1. 折頂法
    適用於骨折端重疊明顯或成角移位者。術者先順勢加大斷端成角,使兩骨折面同側邊緣相抵,形成支點,再驟然反折遠端,利用骨幹自身的彈性使斷端對合。此法暗合「欲合先離」之中醫正骨思想,通過短暫的過度矯正使骨復其位。
  2. 回旋法
    針對斜行骨折背向移位或軟組織嵌入者,需依其原移位軌跡逆向回旋。術者握持遠近兩端,先沿原脫位方向旋轉,待軟組織鬆解後,再反向回繞,使骨面重新對合。此手法需配合「巧勁」,強調「以柔克剛」,避免暴力導致二次損傷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此手法體現「動中求正」的治療觀,與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「相其形勢,徐徐接之」相呼應。骨折後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折頂回旋能鬆解拘急,恢復骨樞紐的「骨正筋柔」狀態。其力學設計亦符合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的特性,通過緩解筋絡攣縮,間接助骨復位。

臨床適應範圍

  • 橫斷或短斜形骨折,重疊移位經牽引無效者
  • 背向移位之斜行骨折,斷端相互嵌插
  • 斷端間夾雜肌腱、筋膜等軟組織,妨礙常規復位

此手法需精準判斷骨折類型與移位方向,若操作得當,可免去手術之苦,體現中醫「手法為先」的治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