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德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德秀(1178年-1235年),字景元,後改景希,號西山,南宋福建浦城人,為朱熹理學派重要學者,世稱「西山先生」。其學術著述甚豐,包括《西山甲乙稿》、《大學衍義》、《西山文集》等,然於中醫養生領域,尤以《真西山選先生衛生稿》著稱,內容融匯儒家修身與中醫養生之道,反映了南宋士人對健康之學的關注。

學術背景與中醫思想

真德秀深受朱熹理學影響,主張「天人合一」,此理念與中醫「整體觀」相契合。其養生思想強調「調和陰陽」、「順應四時」,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之說,認為人體健康需與自然節律同步。書中提及「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,呼應《素問》「上古天真論」養生原則,顯示其對傳統中醫理論的嫻熟。

《衛生稿》養生要旨

  1. 飲食調養:主張「五味調和」,參考《千金要方》飲食宜忌,強調「食飲有節」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,以免損傷脾胃。書中提及「粥能養胃」,與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「粥記」互為印證,反映宋代食療風尚。
  2. 情志養生:提倡「寡欲清心」,融合《內經》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思想,認為情緒過激會導致「七情內傷」,肝郁氣滯,進而影響五臟功能。其論述與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有相通之處。
  3. 導引與作息:推崇「導引按蹻」,引導氣血流通,書中記載簡易導引術,近似華佗「五禽戲」之動態養生法;另強調「子午覺」的重要性,合乎中醫「子時一陽生」的經脈運行理論。

儒醫交融之特色

作為理學家,真德秀將「仁者壽」的道德修養融入養生,認為「養德即養生」,與《內經》「德全不危」相呼應。其著作雖非專業醫典,但以儒家語言闡釋中醫原理,成為士人階層推廣養生知識的橋樑,影響後世如《遵生八箋》等文人醫籍。

歷史評價

《衛生稿》因語言淺白、方法實用,於民間廣為流傳,被視為宋代養生文化之縮影。其結合理學心性論與中醫預防觀,展現了南宋儒醫互動的獨特面貌,對元明養生理論發展有一定啟發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