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甄權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甄權:唐代針灸與養生大家
生平與醫術成就
甄權(約西元541-643年),唐代著名醫家,許州扶溝(今河南扶溝)人。早年因母親患病,遂與其兄甄立言共習醫術,後成一代名醫。甄權尤精針灸與養生之術,享年一百零三歲,為歷代醫家中罕見之長壽者。其醫術深得朝廷推崇,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臨其宅,諮詢藥性之道,並賜予朝散大夫之職,贈以衣物、几杖,以示尊崇。
著作與學術貢獻
甄權的醫學著作頗豐,然多已散佚,現存記載包括:
- 《針經鈔》:彙整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中的針灸理論,並加以註解與發揮,為唐代針灸學的重要文獻。
- 《明堂人形圖》:繪製人體經絡穴位圖,明確標示針灸施治部位,對後世針灸學影響深遠。此書雖已亡佚,但部分內容為後世醫書(如《千金要方》)所引用。
- 《針方》:記載臨床針灸治療方案,包含選穴原則與手法,反映其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- 《脈經》:探討脈診理論,可能參考王叔和《脈經》並融入個人見解,惜未流傳。
針灸學特色
甄權的針灸理論注重辨證取穴與針刺手法。他強調:
- 經絡辨證:依據病症所屬經絡,選取相應穴位,如治療風痹多取陽明經穴。
- 補瀉手法:根據虛實病機,運用提插、捻轉等技法調和氣血,尤擅長治療風濕痹痛與中風偏癱。
- 養生結合治療:提倡針灸與導引、吐納並用,增强療效。
養生思想
甄權的高壽與其養生實踐密切相關,其要點包括:
- 飲食調攝:主張「節食安胃」,避免五味過偏,唐太宗曾特觀其飲食方式。
- 導引行氣:結合《黃帝內經》理論,重視氣血流通,常練習呼吸吐納與肢體伸展。
- 精神調養:強調「恬淡虛無」,避免情志過極,以維持臟腑平衡。
歷史地位
甄權的醫術與養生法在唐代極受重視,其《明堂人形圖》更成為官修醫書的參考範本。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多次引用其論述,後世尊其為針灸明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其長壽經驗亦為中醫養生學提供重要範例,展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