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栗

證名:指身體因畏寒而出現顫抖之症,屬中醫常見病理表現,可因虛寒或熱鬱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後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進一步闡述,曰:「陽明司天之政……民病咳,嗌塞,寒熱發暴,振栗癃閉。」清代醫家張志聰註解此段時指出,嗌塞、振栗等症狀,多由燥熱之氣內鬱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虛寒致振:陽氣虛衰,不能溫煦肌表,致衛外不固,陰寒內盛,故見畏寒顫抖。此類振栗多伴面色蒼白、肢冷倦臥、脈沈細等虛寒之象。
  2. 熱鬱致振:邪熱內伏,陽氣被鬱不得宣發,熱極生風或鬱熱擾動經脈,亦可發為振栗。此類患者雖覺寒顫,實為內熱熾盛,多伴口苦、尿赤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
與「戰慄」之別
振栗與戰慄雖皆屬寒顫,然病機輕重有異。清代《傷寒廣要》卷三辨析:「振近戰也,而輕者為戰矣。戰為正與邪爭,爭則為鼓栗而戰;振但虛而不至爭,故止聳動而振。」意指「戰慄」屬正邪交爭劇烈,多見於外感寒邪初期,表現為全身明顯顫抖;而「振栗」則偏虛損,或因汗下過度傷陽,或亡血後氣血兩虛,顫動較輕,卻綿綿不止。

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振顫:多見於肝風內動或氣血虧虛,表現為肢體不自主搖動,無明顯畏寒感。
  • 寒慄:純屬陰寒內盛,顫抖劇烈且持續,常伴四肢厥逆,與熱鬱無關。

治法舉要
虛寒者宜溫補陽氣,方選附子理中湯黃耆建中湯;熱鬱者需清透鬱火,可投柴胡清骨散涼膈散加減。若因汗下誤治致氣液兩傷,則需生脈散桂枝加附子湯斂陰復陽。

(按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,須依臨床辨證為準,此處僅列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