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汗之中醫論述
多汗,又稱「汗證」,指人體非因外界環境或勞作因素而異常出汗之症候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液,乃陽氣蒸化津液而出於腠理所致,其調節與臟腑功能、陰陽平衡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對多汗之病因病機、辨證分型及治法皆有精闢見解,茲分述如下:
一、病因病機
- 陰陽失調
《素問・陰陽別論》云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。」若陽氣過亢(如陰虛火旺),或衛陽不固(如氣虛表疏),皆可導致腠理開泄失常,發為多汗。 - 臟腑功能失職
- 心:心主血脈,汗為心液。心火亢盛或心氣不足,均可擾動汗液外泄。
- 肺:肺主皮毛,司腠理開闔。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,易自汗出。
- 脾胃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濕熱內蘊,濕邪蒸騰,可致頭面、手足多汗。
- 肝腎:肝鬱化火或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常見夜間盜汗。
-
外邪與情志因素
風、熱、濕邪侵襲,或情志過極(如憂思、驚恐),皆可影響氣機運行,導致營衛不和而汗出異常。
二、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自汗
- 證候:日間汗出不止,動則益甚,多伴氣短乏力、畏風易感。
- 病機:肺脾氣虛,衛陽不固。
- 治法:益氣固表,方用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加減。
-
盜汗
- 證候: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常見顴紅潮熱、舌紅少苔。
- 病機:陰虛內熱,虛火迫津外泄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方選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黃芩、黃連等)。
-
頭汗
- 證候:僅頭面部汗出如蒸,多因濕熱上蒸或陽明熱盛所致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可用龍膽瀉肝湯或白虎湯隨證加減。
-
手足心汗
- 證候:手足心潮濕黏膩,多屬脾胃濕熱或心腎陰虛。
- 治法:健脾清熱或滋腎養心,方如清脾散或天王補心丹。
三、經方與名家經驗
清代醫家蕭伯章於《醫案著作》中載有多汗治驗,善用經方,如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和營衛、斂汗安神,或以柴胡桂枝乾薑湯疏肝解鬱、清熱止汗,展現其脈診精準與方藥靈活之特色。然其「仲景而後無完醫」之論,雖彰顯對傷寒學派之推崇,卻不免失之偏頗,後世醫家如葉天士、吳鞠通等於溫病學派之發展,亦對汗證辨治貢獻卓著。
四、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合谷、復溜、陰郄等,以調節營衛、固表止汗。
- 食療:如浮小麥、紅棗煮粥益氣斂汗,或百合、銀耳滋陰清熱。
多汗一證,虛實寒熱錯雜,臨床須詳辨病位與病性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