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多汗,病證名。出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等篇。指排除天熱、厚衣、運動、服藥等引起出汗的正常因素而汗出增多。
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汗出不止,為盜汗。」《靈樞.本神篇》曰:「汗出不止,為虛勞。」《金匱要略.汗證》曰:「汗出不止,為虛勞、陰虛、陽虛、血虛、氣虛。」
多汗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陰虛內熱:陰虛則陽亢,陽亢則生熱,熱則迫汗外出,故陰虛者多汗。
- 陽虛衛外不固:陽虛則衛氣不足,衛氣不足則不能固表,故陽虛者多汗。
- 氣虛不固表:氣虛則不能推動津液,津液不能上輸於肌膚,故氣虛者多汗。
- 血虛不能榮養肌膚:血虛則不能濡養肌膚,肌膚失於濡養則失去固守功能,故血虛者多汗。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犯表,腠理開泄,汗出不止。
- 內傷飲食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生痰生濕,濕熱內蘊,迫汗外出。
-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汗出不止。
多汗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汗出量多,汗出不止,或汗出時止時作,或汗出日夜不止。
- 汗出無汗時,常伴有口乾、咽燥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、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、耳鳴、健忘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症。
- 多汗的部位,以頭面、胸背、四肢為多。
- 多汗的時間,以夜間為多。
多汗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、輔助檢查等,作出診斷。
多汗的治療,主要根據患者的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。
- 陰虛內熱者,宜滋陰降火,常用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沙參、玉竹、知母、黃柏、黃連等。
- 陽虛衛外不固者,宜溫陽固表,常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防風、細辛等。
- 氣虛不固表者,宜益氣固表,常用黃芪、白朮、人參、黨參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- 血虛不能榮養肌膚者,宜養血潤燥,常用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阿膠、白朮、甘草等。
- 外感風寒者,宜解表散寒,常用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等。
- 內傷飲食者,宜健脾化濕,常用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澤瀉、薏苡仁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- 情志不遂者,宜疏肝解郁,常用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鬱金、川芎、甘草等。
多汗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注意飲食調節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生痰生濕之品。
- 注意起居調養,不宜熬夜,不宜過度勞累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- 注意天氣變化,及時增減衣服。
- 一旦出現多汗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