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鄭啓壽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鄭啓壽

鄭啓壽,字卜年,清代浙江鄞縣人,生於19世紀初。其生平事蹟記載雖不多,然於中醫兒科麻疹領域頗有建樹,尤擅長「瘄科」(即麻疹專科)。據傳,鄭氏早年曾得高僧秘授醫術,其後專精於麻疹證治,行醫於寧波、台州一帶,活人無數,聲譽卓著。

學術貢獻

鄭啓壽所著《鄭氏瘄略》(又稱《瘄略》),為其臨證經驗之總結。此書內容與清代醫家謝玉瓊《麻科活人全書》相仿,後世考證或疑其為同書異名,或為承襲謝氏學術而加以發揮。麻疹一證,古稱「瘄子」、「痧疹」,屬溫病範疇,易於小兒流行,病情變化迅速,鄭氏總結其證治要點,詳述麻疹之辨證、分期及用藥,對後世影響頗深。

麻疹論治特色

  1. 辨分期施治
    鄭氏將麻疹病程分為「初熱期」、「見形期」、「收沒期」三階段。初熱期多見肺衛表證,主張辛涼透表,常用升麻葛根湯加減;見形期熱毒熾盛,宜清熱解毒,兼以透發,選用化斑湯、犀角地黃湯等;收沒期則重養陰清餘熱,以沙參麥冬湯調理。
  2. 重視透發為先
    鄭氏強調麻疹屬「陽毒」,治療當以「透邪外達」為核心,忌過用寒涼遏伏疹毒。若疹出不暢,可佐以浮萍、蟬蛻等辛涼透表之品,使邪有出路。
  3. 兼顧調護與變證
    書中亦詳述麻疹併發症之處理,如熱毒攻肺之喘嗽、熱陷心包之譫妄等,並提出相應方藥,展現其臨證靈活思辨。

學術影響

鄭啓壽之麻疹論治,承襲明清溫病學說,又結合地方疫病特點,對浙東地區麻疹防治貢獻甚鉅。其著作雖存佚爭議,然內容與《麻科活人全書》互參,反映清代醫家對麻疹證治的系統化整理,為中醫兒科重要文獻之一。

鄭氏之學術經驗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治療小兒麻疹及相關熱性疫病之參考,體現中醫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制宜之辨證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