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致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致密

在中醫學中,「致密」一詞用來形容人體組織結構的緊湊、堅固與細膩狀態,尤其指皮膚、腠理或臟腑組織的緊實度,是衡量生理功能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。

概念溯源

「致密」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臟》,文中指出:「衛氣和則分肉解利,皮膚調柔,腠理致密矣。」此處闡明,當衛氣運行調和時,肌肉舒暢、皮膚柔軟且腠理(皮下組織間隙)結構緊密,反映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處於最佳狀態。

生理意義

  1. 腠理致密與衛氣功能
    腠理是氣血津液輸布與邪氣出入的門戶,其「致密」與否直接關乎衛氣的防禦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,腠理緻密者,外邪不易侵襲;反之,若疏鬆不固,則易感風寒濕等病邪。此概念亦與現代醫學的「皮膚屏障功能」有相通之處。
  2. 臟腑組織的結構特性
    中醫認為,五臟六腑的生理狀態可透過外在組織顯現。例如,腎精充足者,骨骼堅固、毛髮潤澤,此即「精微物質充盈,形體致密」的表現;而脾氣健運者,肌肉豐滿結實,亦屬「致密」之象。

病理關聯

當人體內外組織失去「致密」特性時,可能預示病理變化:

  • 腠理不固:常見於氣虛或衛陽不足者,表現為自汗、易感外邪。
  • 臟腑鬆懈:如腎精虧虛導致的骨質疏鬆,或脾虛濕盛引發的肌肉鬆軟,均屬「致密」不足之病態。

臨床應用

中醫診斷時,常通過觀察皮膚彈性、觸摸肌肉緊實度等,評估患者「致密」程度,作為辨證參考。例如,外感病初期,若見腠理開泄、汗出不止,可判斷為衛氣失守;治療上則以「固表斂汗」為法,如玉屏風散之類方劑,旨在恢復腠理之緻密狀態。

總此,「致密」不僅是形態學描述,更隱含中醫對人體功能與結構統一的深刻認知,貫穿於生理、病理及治療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