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遁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遁屍
遁屍為中醫病名,屬泄瀉範疇,其特徵為晝間無明顯不適,然將近傍晚時分腹部脹滿,入夜後腸鳴頻作,至翌日清晨即出現洞瀉(急迫性腹瀉),瀉後方得舒緩。此證多因脾虛濕盛所致,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內停,困阻中焦,則氣機升降失司,濕濁下注大腸而發為泄瀉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失運:脾陽不足,無力運化水穀精微,水濕內聚,夜間陽氣內斂,濕邪更易下迫腸道。
- 濕濁內蘊:濕性黏滯,阻滯氣機,導致腹脹腸鳴;濕邪趨下,故瀉勢急迫,糞質多稀溏。
- 晝夜氣機變化:白晝陽氣外浮,脾胃暫得緩解;入夜陽氣入裏,與濕相搏,腸腑傳導失常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傍晚腹脹、夜間腸鳴如雷、清晨洞瀉(瀉下急迫,糞如水注)。
- 兼症:或見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膩、脈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健脾利濕為大法,根據濕盛與脾虛之偏重,選方用藥略有差異:
-
濕盛為主
- 方劑: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加木香、砂仁。
- 組成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(平胃散燥濕健脾);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(五苓散利水滲濕);木香、砂仁行氣醒脾,助濕邪消散。
- 適用:苔膩明顯、腹脹劇烈、瀉下水量多者。
-
脾虛為主
- 方劑:理苓湯(理中湯合五苓散)加木香。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(理中湯溫中健脾);五苓散利水;木香調氣止痛。
- 適用: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、瀉後氣短者。
古籍考據
《張氏醫通·大小府門》記載:「日間無事,將晡腹膨,一夜腸鳴,不得寬泰,次早洞瀉,此名頓瀉。」所述症狀與遁屍相符,並強調「頓瀉」之發作與脾濕相關,治法亦注重健脾與滲濕並行。
補充辨證
若病程日久,可兼見腎陽虛衰(五更瀉),則需結合四神丸溫補命門;若濕鬱化熱,苔轉黃膩,可佐黃芩、滑石清利濕熱。然遁屍核心病機仍在脾虛濕困,臨證需辨明標本虛實,不可過用攻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