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文採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明代醫學家周文採及其醫藥成就

周文採為明代著名醫學家,出身醫學世家,自幼繼承家學,精通醫理,尤擅內科與外科。弘治年間(1488-1505年),周文採擔任明憲宗第四子興獻王之侍醫,深得信任。在此期間,他奉皇命編纂醫書,集臨床經驗與歷代醫方之精華,著述兩部重要醫學典籍,對後世中醫發展影響深遠。

一、《醫方選要》:內科方劑之集萃

周文採深感古代方書卷帙浩繁,遂擇其精要,結合自身臨證所得,編成《醫方選要》十卷(1495年)。此書以實用為綱,按病症分門別類,收錄內科常用有效方劑。書中不僅援引《傷寒論》《千金要方》等經典,更注重方藥配伍與證候對應,體現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例如,針對脾虛濕盛之證,周氏強調「健脾滲濕」之法,選方多參酌四君子湯加減,反映其對臟腑氣血調和的重視。

二、《外科集驗方》:瘍科證治之圭臬

其後,周文採進一步彙輯歷代外科名醫方論,編成《外科集驗方》兩卷(1498年)。此書專論癰疽瘡瘍等外科疾患,從病因病機、辨證分型至方藥外治,條理分明。書中結合《外科精要》等前人經驗,詳述托裡消毒、活血排膿等治法,並載有驗方如「黃連解毒湯」治熱毒瘡瘍,「陽和湯」療陰疽寒證,展現其對「內外兼治」原則的靈活運用。此書因選方精當、療效確切,被後世外科醫家奉為臨床指南。

三、學術特色與影響

周文採的醫術承襲金元四家之學,尤重朱震亨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,用藥常兼顧滋陰清熱。其著作摒棄繁蕪,強調「方貴簡效」,注重臨床實證,反映明代醫家務實之風。《外科集驗方》更首創將外科病症系統歸類,促進了中醫外科理論的體系化發展。清代《四庫全書》收錄其書,評曰「簡明切要,足資師法」,足見其歷史地位。

周文採之成就,不僅在於整理醫方,更因其秉持「因證制方」的中醫思維,為後世留下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的醫學文獻,於中醫內科與外科領域皆具開創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