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朱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朱璉(1909-1978):中西匯通的現代針灸學先驅

生平與從醫歷程

朱璉,字景雩,江蘇溧陽人,為中國近代著名女針灸學家。早年習西醫,畢業於蘇州志華產科學校,後於石家莊正太鐵路醫院執業。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抗戰期間歷任八路軍129師衛生部副部長、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等職,奠定其醫學行政與臨床雙重資歷。1949年後,先後擔任中央衛生部婦幼衛生司副司長、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兼針灸研究所所長,並主持南寧市市政,顯見其跨領域貢獻。

學術貢獻與針灸現代化

朱璉致力於以科學方法詮釋傳統針灸,其代表作《新針灸學》為1949年後首部融合現代醫學理論的針灸專著。書中系統整理針灸療法的神經生理機制,強調「刺激—反應」的科學觀,將經絡理論與神經傳導相結合,例如:

  • 穴位效應:解析足三里穴通過腓深神經調節胃腸蠕動,符合「肚腹三里留」的古籍記載。
  • 針刺手法量化:提出「輕刺激」興奮交感神經、「重刺激」抑制過度反應的臨床操作準則,深化補瀉手法的科學內涵。

該書後譯為俄文,影響國際針灸研究,為傳統醫學現代化之範例。

教育與傳承

朱璉於擔任針灸研究所所長期間,推動大規模針灸師培訓,其教學特色在於:

  1. 中西對照:以解剖學定位經穴,如合谷穴對應第一骨間背側肌的橈神經分支。
  2. 實證導向:制定標準化療效評估,記錄針刺對高血壓、消化系統疾病的調節數據。
    此模式促成針灸納入現代醫療體系,並為後世「針灸麻醉」研究奠定基礎。

歷史定位

朱璉結合革命時期戰地醫療經驗與和平建設期的學術領導,其跨界背景使針灸學突破傳統框架,成為中西醫協作的關鍵橋梁。其理論至今仍見於針灸神經機制研究,彰顯「以知養新」的中醫發展路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