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頓瀉,病名。因脾虛濕盛所致夜間腸鳴,清晨泄瀉之證。《張氏醫通.大小府門》:「日間無事,將晡腹膨,一夜腸鳴,不得寬泰,次早洞瀉,此名頓瀉。」治宜健脾利濕。偏濕盛者,用胃苓湯加木香、砂仁;偏脾虛者,用理苓湯加木香。

頓瀉是一種由於脾虛濕盛所致的夜間腸鳴,清晨泄瀉的證候。其主要表現為白天無明顯不適,但到了晚上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腸鳴,並且在清晨時分會出現腹瀉

頓瀉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脾虛濕盛,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於腸道,從而引起腹瀉。

頓瀉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健脾利濕。如果是偏濕盛的患者,可以使用胃苓湯加木香、砂仁進行治療;如果是偏脾虛的患者,可以使用理苓湯加木香進行治療。

頓瀉的預防方法主要是注意飲食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並且要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。

頓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頓瀉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