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頓瀉
病名與定義
頓瀉,又稱「頓嗆」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咳嗽發作時,連續十數聲至數十聲,咳勢劇烈卻痰液難出。此症多因燥熱之邪灼傷肺津,導致肺失濡潤、氣逆上衝所致。《醫述》引方星巖之論指出:「頓嗽之症,多屬肺燥津傷,故咳雖劇而痰黏難咯。」其病機與外感燥邪或內傷陰虛密切相關,屬「燥咳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燥熱傷肺:外感秋燥或溫熱之邪,耗損肺津,肺絡失養,氣道乾澀而咳逆不止。
- 陰虛肺燥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灼肺絡,致咳嗽無痰或痰少質黏。
- 木火刑金: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上逆犯肺,加重肺燥而發為頓咳。
臨床表現
- 咳嗽突發,呈陣發性,咳聲急促密集,甚則面紅氣促。
- 痰少而黏,咯吐困難,或僅有少量黃稠痰。
- 或伴咽乾口燥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陰傷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燥潤肺:仿《醫門法律》「清燥救肺湯」加減,以沙參、麥冬、阿膠滋陰潤燥,枇杷葉、杏仁降氣止咳,桑葉、石膏清泄肺熱。
- 養陰降火:陰虛甚者,可用百合固金湯,佐以川貝母、天花粉潤肺化痰。
- 疏肝瀉肺:若兼肝火,配合黛蛤散、黃芩以清肝寧肺。
鑒別診斷
- 頓嗆(百日咳):雖同屬陣發性劇咳,但多由疫毒引起,病程長,具傳染性,咳末有雞鳴樣回聲。
- 痰濕咳嗽:痰多易咯,咳聲重濁,苔白膩,與頓瀉之燥象迥異。
古籍參考
《醫述》強調「肺燥津傷」為本症核心,治療當以潤燥為先,避免辛溫耗散之品。《症因脈治》亦指出:「燥咳無痰,當責之肺陰虧耗。」
補充說明
頓瀉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耗氣傷陰,演變為肺痿或虛勞,故早期調治肺陰為關鍵。此外,飲食宜忌辛燥,可輔以梨汁、荸薺等甘潤之品助津液復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