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禁鼓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禁鼓栗
諸禁鼓栗,為中醫典籍中所述之病證名,泛指口噤不開、寒戰發抖、齒牙相擊等症狀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明確提出:「諸禁鼓栗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」此論點揭示了此類症狀與火邪(熱邪)內擾的密切關係。
從中醫病機角度分析,「禁」即口噤,指牙關緊閉、難以開口;「鼓栗」則為身體顫抖、寒戰,甚至出現牙齒叩擊之狀。此類症狀雖表現為外寒,實則多因內熱熾盛,火邪鬱閉於內,陽氣不得外達,反見外在寒象,屬「真熱假寒」之證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火極似水,熱極生寒」,此類病症常見於熱邪深入,或因情志化火、六淫鬱久化熱所致。
在臟腑辨證中,此症與心火、肝火或少陽鬱熱關係密切。心主神明,若心火亢盛,可擾亂神志,出現「如喪神守」之狀,伴隨口噤、肢顫;肝主筋,肝火內熾則筋脈失潤,可致牙關緊急;少陽樞機不利,火鬱於內,則易見寒熱交作、戰慄不止。
治療上,歷代醫家重視清泄火熱、透解鬱陽。如劉完素提倡以黃連解毒湯清三焦火熱,或配合升降散宣鬱透邪;若兼陰傷,可佐以生地、玄參滋陰降火。外治法中,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,亦能開閉通陽,緩解緊急症狀。
此概念不僅體現中醫「火鬱發之」的治療思想,亦強調辨證時需透過表象探求本源,避免誤判寒熱。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,將「禁鼓栗」與熱入營血、動風痙厥等聯繫,深化了對火邪致病複雜性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