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厥固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厥固洩為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厥固洩,皆屬於下。」此論述揭示一類以氣機逆亂為核心,並伴隨二便失調的綜合病證。其病理關鍵在於下焦(肝腎、大腸、膀胱等)功能失常,導致氣血陰陽失和,現詳析如下:


一、名詞釋義

  1. 諸厥
    「厥」指氣機逆亂,涵蓋多種病機表現:

    • 寒厥:陽虛陰盛,四肢逆冷(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四逆湯證)。
    • 熱厥:陽熱內鬱,手足雖冷而胸腹灼熱(如陽明腑實承氣湯證)。
    • 氣厥:情志所傷,肝氣上逆(如暴怒致暈厥之薄厥)。
    • 血厥:瘀阻經絡,氣血不達(如《金匱要略》瘀血體質之肢厥)。
  2. 固洩
    指二便開闔失常的兩極表現:

    • :二便閉結不通,如便秘、癃閉,多因氣滯、寒凝、津虧。
    • :二便失攝洩瀉,如飧泄、遺尿,常責之陽虛、濕盛、氣陷。

二、病機探微

《內經》言「皆屬於下」,強調此類證候與下焦臟腑關係密切:

  • 肝腎失司:肝主疏泄,腎司二便。肝鬱化火可致熱厥便秘(如龍膽瀉肝湯證);腎陽虛衰則見寒厥五更瀉(如四神丸證)。
  • 大腸傳導異常:肺氣不降則便秘(如宣白承氣湯證);濕熱下迫則暴注下迫(如葛根芩連湯證)。
  • 膀胱氣化不利:腎虛不化則癃閉(如濟生腎氣丸證);中氣下陷則遺尿(如補中益氣湯證)。

三、辨證要點

臨床需結合厥證與二便症狀綜合判斷:

  1. 標本虛實

    • 實證:熱厥便秘伴腹滿拒按(陽明腑實)、氣厥遺尿兼胸脅脹痛(肝氣橫逆)。
    • 虛證:寒厥泄瀉見畏寒肢冷(命門火衰)、血厥便秘而面白舌淡(血虛腸燥)。
  2. 經絡关联
    足厥陰肝經繞陰器、抵小腹,故厥陰病常見「下利手足厥冷」(烏梅丸證),顯示厥證與二便異常之經絡聯繫。


四、治法舉隅

  1. 通腑瀉熱:大承氣湯治熱厥陽明腑實。
  2. 溫陽固攝:真武湯療寒厥少陰下利。
  3. 調肝理氣:四逆散解氣厥之脘腹脹滿。
  4. 益腎通竅:地黃飲子治瘖痱兼二便失禁。

此類證候體現中醫「整體審查」特色,需透過氣血津液、臟腑經絡辨證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