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氣膹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氣膹郁

「諸氣膹郁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謂:「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」意指多種因氣機鬱滯所致的煩懣、痞悶、喘息不舒等證候,其病機主要與肺臟功能失調相關。此概念為中醫辨證論治氣分病證的重要理論依據,反映了肺主氣、司呼吸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表現。

詞義解析

  • 「諸氣」:泛指各類氣機病變,包括氣滯、氣逆、氣鬱等。
  • 「膹郁」:「膹」同「憤」,形容氣機壅滯、滿悶不舒之狀;「郁」指鬱結不通。二者合稱,強調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、喘促、煩躁等表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
    肺為「華蓋」,主一身之氣,其功能在於宣發衛氣、肅降濁氣。若肺失宣降,則氣機壅滯於胸中,形成「膹郁」之證,臨床可見咳嗽、氣喘、胸脅脹滿等症狀。
  2. 與五臟相關性
    雖言「皆屬於肺」,然氣機鬱滯亦可能涉及他臟:

    • 肝氣鬱結:肝失疏泄,可上逆犯肺,致胸脅脹痛、善太息。
    • 脾失健運:痰濕內生,上貯於肺,加重氣機壅塞。
    • 心火亢盛:擾動肺金,見煩熱、呼吸急促。
  3. 病理產物影響
    氣鬱日久可化火生痰,形成「痰氣互結」或「氣鬱化火」,進一步導致咯痰黏稠、喉中如有物梗阻(梅核氣)等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胸悶窒塞、呼吸不暢、喘促咳嗽、情緒抑鬱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風寒束肺:伴有惡寒、鼻塞、痰白。
    • 痰熱壅肺:痰黃黏稠、面赤口渴。
    • 肝鬱乘肺:脇肋脹痛、嘆息後舒。

經典論述延伸

《類經》註解:「膹者,喘急上逆;郁者,痞塞不通。」指出此證包含氣機上逆與阻塞的雙重病機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強調,治療需辨明虛實,實者宜宣肺降氣(如麻杏石甘湯),虛者當補益肺氣(如補肺湯)。

總結機理

「諸氣膹郁」歸屬於肺,實質上涵蓋了氣機升降失常的核心病機,並體現中醫「整體辨證」思維。透過調理肺臟宣降功能,兼顧他臟影響,方能有效疏解氣鬱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