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車注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注車注船
注車注船為中醫病名,指乘坐車船時出現眩暈、嘔吐等症狀,相當於現代所謂的暈車、暈船。《諸病源候論·婦人雜病諸候論》曰:「無問男子、女人,乘車船則心悶亂,頭痛吐逆,謂之注車注船,特由質性自然,非關宿挾病也。」意指此病非由其他宿疾引起,而是患者本身體質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注車注船之發病與人體氣機升降失常密切相關。
-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水濕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則易生痰濕,上擾清竅,導致眩暈、嘔吐。
- 肝膽氣逆: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或肝氣鬱結,易致氣機逆亂,上衝頭目,引發頭痛、眩暈。
- 清陽不升:頭為諸陽之會,需清陽之氣上養。若因脾虛或痰濕內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上擾,則發為眩暈嘔吐。
- 內耳氣血失和:部分醫家認為,內耳為平衡之官,若氣血運行不暢,可能影響平衡功能,導致暈動症狀。
證型
注車注船常見以下幾類證型:
-
痰濕中阻:
- 症見頭暈目眩、噁心嘔吐、胸悶脘痞、舌苔白膩、脈滑。
- 病機:痰濕內阻,清陽不升。
-
肝胃不和:
- 症見頭暈頭脹、煩躁易怒、噯氣嘔逆、舌紅苔薄黃、脈弦。
- 病機:肝氣犯胃,胃氣上逆。
-
氣血兩虛:
- 症見眩暈乏力、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、舌淡、脈細弱。
- 病機:氣血不足,腦失所養。
治法
中醫通常從調和氣血、健脾化痰、疏肝和胃等方面著手:
- 痰濕中阻:宜化痰祛濕、和胃降逆,可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。
- 肝胃不和:宜疏肝和胃、降逆止嘔,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。
- 氣血兩虛:宜益氣養血、健脾和胃,可選用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。
此外,針灸治療亦可緩解症狀,常取內關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以調和氣血、止嘔定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