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注市穴為中醫針灸學之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亦稱「疰布」、「旁廷」(見《針灸集成》),屬古代治療「疰病」與氣機失調之要穴。其定位與功效於歷代醫籍中略有差異,分述如下:


一、定位與取穴

  1. 《千金要方》所述
    位於胸側部,取仰臥位時,於「兩乳邊斜下三寸,第三肋間」,約當現代解剖學之第七肋間隙,腋中線上。此處接近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,與脅肋氣機疏通密切相關。
  2. 後世發展
    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明確定位於腋中線第七肋間,與《千金》記載相符,然部分文獻(如《針灸集成》)將「旁廷穴」俗稱注市或注布,位置稍異,後者位於第四肋間隙,臨床需辨證取穴。

二、主治病證

  1. 疰病(注病)
    為古代病症名,泛指具有傳染性或遷延難癒之虛勞性疾病,如「屍疰」、「勞疰」等,現代可類比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免疫失調症。灸注市穴能「隨年壯」(即灸壯數與患者年齡相同),達扶正祛邪之效。
  2. 胸脅氣滯
    主治肝鬱氣滯所致胸脅脹痛、脇肋刺痛,或氣機上逆之噯氣、呃逆。此穴鄰近肝膽經域,刺灸可疏泄少陽鬱熱,調和氣血。
  3. 腹痛與腹脹
    通過調節足厥陰經氣,緩解肝脾不調引發之脘腹痞滿、脹痛,尤適於情志失調伴隨消化道症狀。

三、刺灸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~0.5寸,避免直刺過深傷及肺臟。
  • 艾灸:宜用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灸5~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古法強調「隨年壯」,可根據體質調整灸量。

四、穴義與經絡關聯

注市穴雖為經外奇穴,然其位鄰足少陽膽經之輒筋穴(淵腋前1寸)與足厥陰肝經區域,具跨經調節作用。中醫理論認為,脅肋為「肝之使」,此穴能疏解肝膽鬱結,斡旋中焦氣機,故《千金》稱其「治諸氣神良」。現代針灸臨床可配伍期門、陽陵泉,增強疏肝利膽之效。

註:「旁廷穴」之別名考據,見於《千金要方》與《針灸集成》,然定位略有出入,需參酌原文與臨床實證區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