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痰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注痰塊

定義

注痰塊係指發於肌膚之流痰性腫塊,屬中醫外科痰證範疇。首見於清代趙濂所著《醫門補要》卷上。此證特徵為肌表出現游走性硬結腫塊,具有「此消彼起」之特性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因:

  1. 寒濕夾痰:寒濕之邪外襲,與內停之痰濁相結,阻滯經絡氣血
  2. 正氣虧虛:尤以氣血不足、脾腎陽虛者為甚,痰濕更易留滯
  3. 經絡不通:痰濕流注於皮裏膜外,結聚成塊

臨床表現

主症特徵如下:

  1. 形態特徵

    • 腫塊大小不一
    • 質地堅硬
    • 部位不固定
  2. 病程特點

    • 游走性腫塊(「此處腫止塊消,彼部又起」)
    • 每日可見新增數處(氣血虛甚者日發十數塊)
    • 可出現化膿破潰
  3. 特殊危候

    • 小兒頸項部多發
    • 腫塊成串排列
    • 腫勢蔓延至咽喉部(屬重證)

辨證分型

  1. 實證型

    • 形體壯實
    • 痰塊堅硬明顯
    • 舌苔厚膩
    • 脈弦滑
  2. 虛證型

    • 氣血不足
    • 痰塊此起彼伏
    • 面色少華
    • 舌淡脈弱
  3. 陰寒型

    • 痰塊經久不消
    • 局部不紅不熱
    • 針破流清水
    • 舌淡苔白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1. 實證治法

    • 主方:芫花末合大棗丸
    • 組成:芫花研末,大棗去核為丸
    • 功效:攻逐痰飲,兼護脾胃
  2. 虛證治法

    • 主方:歸脾湯加減
    • 組成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當歸等
    • 功效:益氣養血,健脾化痰
  3. 陰寒證治法

    • 主方:陽和湯
    • 組成:熟地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等
    • 功效:溫陽散寒,化痰通滯

外治法

  1. 傳統針烙法

    • 以特製火針燒紅
    • 速刺痰塊中心
    • 達到溫通散結效果
  2. 其他外治

    • 陽和解凝膏外貼
    • 藥線引流(已成膿者)
    • 艾灸患處(陰寒型)

病機演變

  1. 初期多屬痰濁凝聚
  2. 中期可見寒熱轉化
  3. 後期易傷正氣,出現虛實夾雜
  4. 失治可發展為破潰流膿,久不收口

鑒別診斷

  1. 癭瘤:部位固定,不具游走性
  2. 痰核:多發於皮下,移動性好
  3. 癰疽:紅腫熱痛明顯,發展迅速

預後轉歸

  1. 體質壯實者,治癒較易
  2. 氣血雙虛者,易反復發作
  3. 小兒頸項部重症,預後不良

此證治療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根據體質差異選方用藥,同時配合外治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