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下赤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注下赤白
證名,指大便中夾雜膿血黏凍,色赤白相雜,為痢疾的典型症狀之一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厥陰之勝,……少腹痛,注下赤白。」意指厥陰風木偏勝時,肝氣橫逆,下迫腸道,導致氣血失和,化為膿血而下泄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
病因病機:
- 風濕相火傷絡:清代醫家蔣寶素於《醫略十三篇·痢疾》中指出,本病多因風邪、濕熱或相火(肝膽鬱火)侵襲腸道,損傷陰絡,致使血絡受傷,血液與津液凝滯,化為赤白膿血。其機理類比「癰疽化膿」,即腸道局部氣血壅滯,腐敗成膿。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內蘊腸道,與氣血相搏,腐肉成膿,故見赤白相兼;若熱重於濕,則赤多白少;濕重於熱,則白多赤少。
- 寒濕凝滯:少數因寒濕客於腸中,氣血凝澀,亦可見下痢赤白,但多色暗質清稀,伴畏寒肢冷。
-
相關證型:
- 赤白痢:注下赤白的具體表現,屬痢疾範疇。其病位在腸,與肝、脾、腎功能失調相關。若兼見裏急後重、腹痛如絞,多為濕熱痢;若日久不愈,則可能轉為虛寒痢或陰虛痢。
- 厥陰下利:與《傷寒論》中厥陰病相關,因肝失疏泄,木郁克土,可出現下利膿血,並伴有四肢厥冷、煩躁等寒熱錯雜之象。
-
治法與用藥方向:
- 清熱化濕:濕熱為主者,常用白頭翁湯、芍藥湯加減,以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,當歸、白芍和血止痛。
- 調氣和血:針對氣血瘀滯,如劉河間云「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」,方選木香檳榔丸等。
- 溫中祛寒:寒濕為患可用桃花湯或真人養臟湯,側重溫澀固腸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(如舌紅苔黃膩屬濕熱,舌淡苔白滑屬寒濕)進一步辨證,以明確病性之寒熱虛實。歷代醫家對「注下赤白」的論述,均強調其與腸道氣血失調、邪毒壅滯的密切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