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頓嗽

定義
頓嗽,又稱「頓嗆」,為中醫病名,指陣發性咳嗽,發作時連續咳嗽不止,甚則氣逆難止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屬外感咳嗽之一種,因其發作時咳嗽頻密,聲急而連貫,故得名。古籍《醫學真傳·咳嗽》記載:「咳嗽,俗名曰嗆,連咳不已,謂之頓嗆。」又稱小兒患此為「時行頓嗆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百日咳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頓嗽之成因,多因外感風邪,內蘊痰熱,或肺氣失宣所致。風邪襲肺,肺氣壅滯,痰熱內阻,氣機不暢,故咳嗽頻作。其病位主要在肺,與肝、胃亦有相關。若咳嗽劇烈,氣逆上衝,可引動肝風,甚則出現手足拘攣之象;若胃氣上逆,則伴隨嘔吐痰涎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咳嗽特徵:發作時一氣連嗆數十聲,少則十餘聲,多則二三十聲,咳至氣息難以接續,甚則面紅耳赤,涕淚俱下。
  2. 伴隨症狀:咳嗽時頭傾胸曲,痰涎從口出,或見嘔吐,嚴重者可有手足拘攣、胸悶氣逆。
  3. 病程特點:初期或似外感,繼而咳嗽加劇,呈陣發性,夜間尤甚,纏綿難癒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邪犯肺證

    • 主症:咳嗽陣作,痰白或黃,鼻塞流涕,舌苔薄白或微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宣肺,止咳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止嗽散加減,或桑菊飲配合杏仁、紫菀等。
  2. 痰熱壅肺證

    • 主症:咳嗽頻密,痰黃黏稠,胸悶氣促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肅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清金化痰湯加減,或麻杏石甘湯配合瓜蔞、浙貝母等。
  3. 肺胃氣逆證

    • 主症:咳嗽劇烈,嘔吐痰涎,脘腹不適,舌苔白滑。
    • 治法:降逆和胃,理氣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旋覆代赭湯合二陳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《溫熱經緯》提到:「咳嗽氣逆,連咳十余聲,咳至不能轉吸者,名頓嗆。二冬膏主之。」指出頓嗽之氣逆特徵,並以養陰潤肺之二冬膏(天冬、麥冬)為治。此外,《醫學真傳》亦強調其發作時「從膺胸而下應於少腹」,顯示咳嗽劇烈時氣機上逆下迫之病勢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之頓嗽與西醫「百日咳」相似,皆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特徵。然中醫更重視辨證論治,從風、痰、熱、氣逆等角度調理,而非單一病原體之對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