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注夏
經穴定位與功效
注夏為經外奇穴之一,最早見載於《類經圖翼》,其定位在手掌側第二掌骨橈側緣中點處,與陽明大腸經之合谷穴相對。此穴具有以下特徵:
- 解剖位置:位於第一骨間背側肌與拇收肌之間,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及掌側固有神經
- 取穴方法:於手掌大指根稍前魚際處,近內側大紋半指許,按壓有明顯酸脹感處即為本穴
- 刺灸方式:針刺深度約0.3-0.5寸,可施以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灸5-15分鐘
本穴主要用於治療暑濕困脾所致之夏季常見症狀,包括食慾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嘔吐泄瀉等消化功能障礙,其作用機理在於調和脾胃氣機,清化濕濁。
病症辨析
注夏亦為病名,又稱「疰夏」,《丹溪心法》明確指出其病機多屬「陰虛元氣不足」。此病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,常見於春夏之交,主要臨床表現包括:
- 核心症狀:持續性低熱(體熱)、頭重頭痛、肢體困倦、足膝酸軟
- 伴隨症狀:納呆食少、口淡無味、胸悶脘痞、精神萎靡
- 脈象特徵:多見細弱或濡緩之脈
- 舌象特徵:舌質淡胖或有齒痕,苔白膩或薄黃膩
從中醫病因病機分析,注夏之發生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體質因素: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胃虛弱
- 外感時邪:暑濕之氣外襲,困遏脾陽
- 氣機失調: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氣化失常
治療法則
對於注夏的治療,歷代醫家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思路:
內治法
- 補益中氣法: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方,去升散之柴胡、升麻,酌加炒黃柏、白芍等藥以清熱養陰
- 清暑化濕法:常用藿香正氣散、六一散等方劑加減
- 滋陰清熱法:適用於陰虛型患者,可選用清暑益氣湯(李東垣方)
經穴配伍
除注夏穴外,臨床常配合以下穴位增強療效:
- 脾胃調理: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
- 清熱祛濕:陰陵泉、豐隆
- 升提陽氣:百會、氣海
病機探微
從中醫理論深入分析,注夏的病理機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-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精微不布,濕濁內停
- 清陽不升:陽氣不能上榮頭面,故見頭痛眩暈
- 暑傷氣陰:暑為陽邪,易耗氣傷津,導致氣陰兩虛
- 肝脾不調:脾胃虛弱進而影響肝之疏泄,形成惡性循環
注夏的辨證應注意區分:
- 濕重於熱:以身重倦怠、苔白膩為主
- 熱重於濕:以發熱明顯、口苦尿黃為要
- 氣陰兩虛:以乏力自汗、舌紅少津為特徵
養生調攝
從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出發,預防注夏應重視:
- 飲食調養:夏季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,如山藥、薏苡仁、蓮子等健脾化濕之品
- 起居有常:避免正午暴曬,保持居室通風乾爽
- 情志調節:「夏三月...使志無怒」,保持心境平和
歷代醫家對注夏的論述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念,強調人體與自然氣候的密切關係,以及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