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注洩
病名,指大便洩下如水注之狀,屬中醫泄瀉範疇。此症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又稱「水瀉」、「洩注」或「注下」。其特徵為瀉下急迫,糞質清稀如水流注,甚或完全不化,常伴隨腹脹、腸鳴等症,乃因水濕內停、脾失健運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濕邪困脾:外感濕邪或飲食生冷,濕濁內蘊,脾陽受遏,水穀不化,下注大腸。
- 脾胃虛弱:久病體虛或勞倦傷脾,中焦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而成泄瀉。
- 肝氣乘脾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升降失常而發注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瀉下如水,次頻量多,腸鳴漉漉,或見完全不化。
- 兼症:脘腹痞滿、納呆、舌淡苔白滑或膩,脈濡緩或弦。
古籍論述
- 《聖濟總錄·卷七十四》云:「腹脹下利,有如注水之狀,謂之注洩,世名水瀉。」強調其病狀特徵。
- 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無濕不成瀉」,指出濕邪為注洩之關鍵病理因素。
證型辨析
- 寒濕注洩:瀉下清冷,腹痛喜溫,苔白膩,脈沉遲,治宜溫中化濕,方用胃苓湯加減。
- 濕熱注洩:瀉下臭穢,肛門灼熱,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。
- 脾虛注洩:瀉下反覆,神疲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。
治療原則
以「運脾化濕」為主,根據寒熱虛實配伍溫陽、清熱、疏肝等法。針灸可取天樞、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,以調理脾胃氣機。
注洩與「飧泄」、「溏泄」等症不同,前者側重「水濕下注」之勢,後者多見完穀不化或糞質黏滯,臨床需細辨其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