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注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注心痛之中醫詳述
定義與源流
注心痛,又稱「疰心痛」或「惡疰心痛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特殊病證。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十三》,其病因主因觸犯穢濁不正之氣,或感外邪毒厲,侵襲心脈,致氣機逆亂,卒發心痛。其名「注」通「疰」,意為邪氣注易相染,或病情纏綿如鬼魅所附,故歸屬「中惡心痛」範疇。此證特點為發病急驟,伴見神志異常或體徵詭變,與尋常氣滯血瘀之心痛有別。
病因病機
- 穢濁內侵:多因身處污穢環境,或觸染屍穢、瘴氣,邪從口鼻、皮毛而入,直中心脈,閉阻氣血。
- 正虛邪犯:素體心肺氣虛或腎元虧損,衛外不固,致濁邪乘虛內陷。《醫學入門》指出,虛證多因腎經陰氣上衝,實證則因腎火上攻,二者皆可擾亂心神。
- 經脈厥逆:邪毒壅塞手少陰心經,氣血驟滯,脈道痺阻,故痛勢劇烈,甚則牽引肩背,致「傴僂不能伸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猝然心區刺痛或絞痛,痛勢如錐如刺,或悶窒難忍。
- 兼症:
- 神識昏蒙,語言錯亂(如《醫學從眾錄》所述「其脈乍大乍小,左右手若出兩人」)。
- 面色青黑或暗滯(《醫學心悟》稱「面目青暗」),甚則口唇紫紺。
- 或見譫妄抽搐,呼吸急促,四肢厥冷。
診斷要點
- 發病急驟,多有觸穢、感邪病史。
- 脈象乍疏乍數,或左右手脈形不一,反映氣血逆亂。
- 常伴非常規心痛之精神症狀,如恍惚、驚怖。
治法與方藥
-
辟穢開竅法
- 實證:邪盛體壯者,急予芳香化濁、通腑泄熱。
- 《醫學入門》用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瀉腎火、通腑氣。
- 《醫學心悟》以神術散(蒼朮、藿香、厚朴等)合蔥白酒、生薑湯,溫散穢毒。
- 虛證:正虛邪戀者,重在溫通啟閉。
- 蘇合香丸(《局方》)芳香開竅,適用於神昏卒倒。
- 沉香降氣湯(沉香、香附、砂仁等)降逆散結,治痛引背脊者。
- 實證:邪盛體壯者,急予芳香化濁、通腑泄熱。
-
調氣活血法
- 若氣滯明顯,可用《醫學從眾錄》之法,以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加藿香、麝香,醒脾化濕,通絡止痛。
鑑別診斷
- 九種心痛:注心痛屬「中惡心痛」一類,不同於蟲積、食滯等所致之心痛。
- 真心痛:注痛雖急,未必如真心痛(類今心肌梗塞)之危急陰陽離決。
補充論述
- 外治療法:古籍載艾灸巨闕、內關,或針刺十宣放血,可通陽逐邪。
- 病後調攝:瘥後需避穢惡,服藿香、佩蘭等藥浴滌身,防復發。
附錄:相關古籍摘要
- 《證治準繩》:「疰心痛者,邪氣自外侵內,如鬼注之狀。」
- 《醫宗金鑑》強調此證「非七情內傷,乃外邪卒犯」,治法當以驅邪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