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注

轉注,又稱傳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,屬慢性虛損性疾患,多與勞瘵、癆病相關,其特徵為病情纏綿、逐步耗損正氣,並可傳染他人,或於患者自身體內轉移擴散。此名首見於《外臺秘要·傳屍方四首》,書中明確指出:「傳屍,亦名轉注。」後世醫家多將「轉注」與「傳屍」、「轉疰」相互參照,視為同類疾病。

病因病機

轉注之形成,主要源於正氣虛衰,復感癆蟲(瘵蟲)侵襲。癆蟲乘虛內犯,潛伏體內,漸次損傷五臟,尤以肺、腎、脾為甚。其病機特點為:

  1. 陰精虧耗:癆蟲蝕傷肺陰,久病及腎,致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胃受損,生化無源,氣血日漸衰弱,形體消瘦。
  3. 痰瘀互結:病情遷延,津液停聚為痰,血行不暢成瘀,進一步阻塞經絡。

臨床表現

轉注之症狀複雜,隨病位不同而異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潮熱盜汗:陰虛內熱,迫津外泄。
  • 咳嗽咯血:癆蟲蝕肺,損傷肺絡。
  • 形瘦納差: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。
  • 遺精滑泄:腎虛不固,封藏失職。
  • 骨蒸痺痛:虛火灼陰,筋骨失養。

與相似病證之鑒別

  1. 傳屍:強調疾病之傳染性,多由親族相染,症狀與轉注相似,然更突出「屍蟲」傳變之說。
  2. 轉疰:指病情轉移流注,如從肺傳至骨、腸等,與轉注之「注」字義相通,皆言病邪走注。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治轉注,重在補虛培元殺蟲解毒並行,常用方藥包括:

  • 滋陰清熱:如秦艽鱉甲散、清骨散,以退虛熱、養陰液。
  • 益氣健脾:如參苓白朮散、補中益氣湯,助後天之本。
  • 祛瘀化痰:如大黃䗪蟲丸,攻補兼施,破積通絡。
  • 殺蟲療瘵:如《醫學正傳》之紫河車丸,專治癆蟲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外臺秘要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傳屍勞者,……死後復易旁人,乃至滅門。」揭示其傳染性及危害;《丹溪心法》則提出「癆瘵主乎陰虛」,奠定滋陰降火之治療方向。

轉注一病,反映中醫對慢性消耗性疾病之深刻認識,尤其重視正邪交爭與臟腑虛損之互動,為後世癆病辨治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