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縱酒洩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縱酒洩瀉
病證名,出自《不居集·卷二十一》,亦稱「酒洩」。此證因長期過量飲酒,損傷脾胃所致,屬中醫「洩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濕熱,少量可活血行氣,然縱酒無度則濕熱內蘊,困阻中焦。脾胃運化失職,清濁不分,下注大腸而致洩瀉。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酒濕傷脾,致生洩瀉者,此濕熱之在脾也。」

臨床表現

主要見於嗜酒者,症見:

  1. 腹瀉反覆:大便溏薄或黏膩,瀉下不爽,排便後肛門灼熱。
  2. 濕熱內擾:口苦口黏、脘腹痞滿、納呆。
  3. 兼雜他證:或見身熱煩渴、小便短赤;久病者或兼脾虛,瀉下稀水、神疲乏力。

中醫辨證

  1. 濕熱困脾:瀉下急迫、氣味臭穢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或以黃芩滑石湯(《溫病條辨》)分消濕熱。
  2. 脾虛濕盛:久瀉不止、倦怠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。治宜健脾滲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佐以醒脾之品。

古籍論述

《不居集》將此證歸於「內傷洩瀉」,強調酒毒積聚之害;《醫宗必讀·洩瀉》亦提「痰飲、酒積」皆能致瀉,需辨標本緩急。

此證與一般洩瀉不同,其病根在酒毒濕熱,治療需結合戒酒,方可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