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走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走注,又稱行痹,俗稱鬼箭風,是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風邪為患的痹證,特徵為疼痛遊走不定,發無定處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明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走注的成因主要與體虛受風相關。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,若人體正氣不足,風邪乘虛侵入,遊走於皮膚、肌肉、關節乃至骨髓之間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遂生疼痛。由於風邪流竄不定,故疼痛位置亦不固定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此由體虛,受風邪之氣,風邪乘虛所致,故無定處,是謂走注也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疼痛特點:痛處遊走,或見於四肢關節,或現於軀幹,忽起忽止,發作無常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輕度腫脹、麻木,但不如濕痹之重濁困著,亦無寒痹之劇烈冷痛。
  3. 誘發因素:常因氣候變化(如風盛之時)或勞累後加重,靜息時稍緩。

與其他痹證的區別

  • 痛痹(寒痹):痛有定處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。
  • 著痹(濕痹):疼痛重著,伴關節腫脹,濕邪黏滯,病位固定。
  • 熱痹:關節紅腫熱痛,多因濕熱蘊結。
    走注則以「風勝」為特点,符合《內經》「風者,善行而數變」之性,故疼痛遊走爲其主證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療走注以祛風通絡為主,輔以養血和營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防風湯(《宣明論方》):以防風、秦艽祛風,當歸養血,杏仁宣肺氣,適用於風邪偏盛者。
  • 蠲痹湯(《醫學心悟》):兼顧祛風除濕,適合風濕並存之證。
    針灸取穴多選風池、風市、血海等,以疏風調血。

古籍考證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將走注歸類於行痹,並解釋:「風邪與正氣相搏,聚於關節,筋弛脈緩,痛無定處。」另稱此病「鬼箭風」,反映民間對其驟發驟消、難以捉摸特性的觀察。

走注一病,雖以風邪為主,然臨床常兼雜濕、寒、熱等邪,故診治時需詳辨兼證,靈活用藥。歷代醫家對其病機與治法的探討,為後世治療痹證提供了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