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頓嗆

頓嗻,又稱「頓嗽」,為中醫病名,見於《醫學正傳》。其症候特徵為陣發性、連續性咳嗽,發作時咳嗽劇烈,甚則氣逆上衝,面赤嘔吐,咳畢常伴吸氣性哮鳴,聲如「嗆嗆」,故而得名。此症與西醫所述之「百日咳」(時行頓咳)相似,多因外感時邪,內蘊痰熱,肺失肅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頓嗻主要與肺、肝、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,初犯肺衛,若未能及時宣散,邪氣內鬱化熱,灼津成痰,痰熱壅肺,氣機上逆,則發為頓咳。小兒臟腑嬌嫩,肺脾常不足,易受邪侵,故多見此症。此外,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亦可化火刑金,加重咳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咳期:類似感冒,可見鼻塞流涕、微熱,咳嗽漸增,痰白或黃。
  2. 痙咳期:咳嗽陣作,連聲不斷,咳時面紅目赤,涕淚交加,甚則嘔吐痰涎,咳末有深長吸氣聲(如雞鳴回鈎)。
  3. 恢復期:咳嗽減輕,痰少聲嘶,氣陰兩傷,可見乏力、口乾等虛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犯肺:咳嗽痰黃,咽紅口渴,舌紅苔薄黃。治宜疏風清熱、宣肺止咳,方用桑菊飲加減。
  2. 痰熱壅肺:痙咳頻作,痰稠難咯,面赤胸悶,舌紅苔黃膩。治宜清熱化痰、降氣止咳,方用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。
  3. 肝火犯肺:咳引脅痛,急躁易怒,口苦咽乾。治宜清肝瀉火、潤肺止咳,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。
  4. 氣陰兩虛:咳少聲低,神疲盜汗,舌紅少苔。治宜益氣養陰、潤肺和胃,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肺俞、尺澤、太淵等穴,以宣肺止咳;肝火盛者加太衝。
  • 推拿:小兒可揉肺經、運八卦,配合清天河水以退熱化痰。

此症若遷延不癒,易耗傷肺氣,甚則影響脾胃運化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咳先治痰,治痰須調氣」,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變化,靈活運用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