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砭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砭石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歷史名詞,乃上古時期用以治療疾病之楔狀石質工具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,乃人類最早使用之醫療器具之一,後世金屬針具實由此演變而來。
考諸古籍,《山海經》載:「高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箴石。」晉人郭璞注云:「箴石,可以為砥(砭)針,治癰腫。」此處所言箴石即砭石之別稱。《禮記·內則》亦言:「古者以石為針,所以為刺病。」許慎《說文解字》段玉裁注更明確指出:「砭,以石刺病曰砭。因之名其石曰砭石。」
從中醫理論觀之,砭石之運用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記載:「其病皆為癰瘍,其治宜砭石。」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砭石對於癰瘍等外科病症具有特殊療效。其治療機理主要在於:
- 通經活絡:通過石質器具刺激體表特定部位,疏通經氣運行
- 排膿放血:利用石刃之鋒利,切開癰疽以排出膿血
- 鎮痛解痙:對各種痛症施以適度砭刺,可收止痛之效
砭石之具體應用方式主要有三: 一曰「砭刺」:以尖銳端直刺患處或穴位 二曰「砭熨」:將石塊加溫後熨貼體表 三曰「砭摩」:用石塊邊緣刮摩經絡循行部位
從材質上考究,古人所用砭石多取堅硬細密之石材,如玉石、黑曜石等。其形制除常見之楔形外,尚有刀形、錐形、圓板形等多種變體,各適應不同治療需求。
在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體系中,砭石與九針並列為重要治療工具,反映古代醫家「因地制宜」的治療思想。隨著冶金技術發展,雖逐漸被金屬針具取代,然其在中醫發展史上之奠基地位不可磨滅,亦為研究原始醫療技術之重要實物證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