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脈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脈瘻的中醫詳述

轉脈瘻,乃頸項部癰疽久潰不癒所形成之瘻管,屬中醫「九瘻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該書將頸部瘻症細分為狼瘻、鼠瘻、螻蛄瘻、蜂瘻、蚍蜉瘻、蠐螬瘻、浮疽瘻、瘰癧瘻及轉脈瘻,合稱「頸之九瘻」。

病因病機

轉脈瘻之成因,據《諸病源候論》載,多因「飲酒大醉,夜臥不安,驚欲嘔,轉側失枕之所生」。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酒毒內蘊:過量飲酒致濕熱內生,酒毒積聚,氣血瘀滯,發為腫毒。
  2. 情志失調:夜臥不安、驚悸嘔逆,影響肝膽疏泄,氣機逆亂,痰火結於頸項。
  3. 外力所傷:轉側失枕致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生瘀化熱,腐肉成膿。

其病根在於小腸經氣血失和,蓋因小腸經循行於頸項,若邪毒內蘊,循經上攻,則發為腫塊,日久化膿潰破,形成瘻管。

臨床表現

轉脈瘻初發時,可見頸項部「濯濯」之狀,形容局部腫脹濕潤;「脈轉身如振」,指觸診時脈動明顯,或伴隨腫塊搏動感。患者常現寒熱往來,此乃邪正交爭之象。

若病情遷延,頸項腫塊逐漸軟化,終至破潰,流出稀薄膿液,瘡口經久不斂,形成竇道。此瘻管深而難癒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頸淋巴結核性竇道」,或慢性化膿性炎症所致瘻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對轉脈瘻之治療,需辨其寒熱虛實:

  • 濕熱蘊結證:局部紅腫熱痛,膿液黃稠,伴口苦咽乾。治宜清熱解毒、利濕排膿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• 氣虛毒滯證:瘡口晦暗,膿水清稀,久不癒合。治宜托毒生肌,方用托裏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。
  • 痰瘀互結證:腫塊堅硬,疼痛固定。治宜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,方用海藻玉壺湯合血府逐瘀湯。

外治法則以祛腐生新為主,初期可用金黃散外敷以消腫止痛;成膿後切開引流;潰後則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。對於瘻管深陷者,或需配合掛線療法或藥捻引流。

古籍考證與現代認識

《外科正宗》等後世醫籍對頸項瘻證多有補充,認為其與「瘰癧」相關,皆因肝鬱化火、痰凝氣結所致。現代中醫結合病理觀察,認為轉脈瘻多屬陰疽範疇,與結核桿菌感染或慢性淋巴炎症相關,治療上除內服外敷,亦可配合艾灸溫通經絡,或火針排膿祛腐。

綜觀之,轉脈瘻為一種病情纏綿之外科瘻證,其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清局部邪毒,亦調臟腑氣血,方能促其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