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蟻毒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蟻毒瘻

病名
蟻毒瘻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特徵為項下突發腫塊,逐漸蔓延至頸部,偶可破潰流出膿水,潰瘍經久不癒。臨床或伴咽喉腫痛、飲食吞咽困難等症。此病多因情志失調,憂思郁怒,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瘀滯,凝聚成塊,日久化熱腐肉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蟻毒瘻之發病,與肝氣郁結、氣滯血瘀密切相關。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壅滯,血行不暢,瘀阻經絡;兼因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與瘀血互結,化熱釀毒,腐蝕肌膚,遂成此疾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脾二經,涉及氣血失和與熱毒蘊結之病理變化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主症:頸項腫塊質硬,脹痛或刺痛,皮色暗紅或如常,伴情志抑鬱,胸脅脹滿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,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以橘核丸加減為主,可酌加柴胡、香附、當歸、赤芍等行氣活血之品。
  2. 熱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腫塊紅腫熱痛,破潰流膿,潰口難斂,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化瘀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於橘核丸基礎上加黃連、連翹、蒲公英、天花粉等清熱解毒藥;若膿成未潰,可佐以穿山甲、皂角刺托毒外出。

外治法
若瘡口潰爛,可外敷生肌玉紅膏黃連膏以祛腐生肌;局部紅腫未潰者,可用金黃散調敷以清熱消腫。

附:橘核丸組成與方義
橘核丸原方以橘核為君,行氣散結;配海藻、昆布軟堅消痰;桃仁、延胡索活血止痛;木香、川楝子疏肝理氣。全方共奏理氣活血、散結消腫之效,正合蟻毒瘻氣滯血瘀之病機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載類似病證,歸因於「氣鬱結聚」,強調「疏其氣血,令其調達」為治則,與本病辨治思路相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