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意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意捨(Yì Shě)

經穴屬性
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背部俞穴之一。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。

定位與解剖
位於背部,當第11胸椎棘突下(脊中穴)旁開3寸處。局部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背闊肌、豎脊肌。此處分佈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,以及相應節段的肋間動、靜脈後支,深層為第十一肋間神經幹。

五行與經絡理論
意捨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與脾臟存在間接關聯。膀胱經為「陽經之長」,其背俞穴群(如脾俞、胃俞等)主調相應臟腑氣機。意捨位於脾俞旁開1.5寸外側,古人認為此處為「脾意所駐之捨」,故名「意捨」,與脾之運化、思慮功能相應。

主治功能

  1. 消化系統病症:脾失健運所致之腹脹、腸鳴、泄瀉、飲食不下,尤擅緩解寒濕困脾型腹滿。
  2. 濕熱證候:濕熱內蘊之黃疸,常配伍肝俞、膽俞共奏疏泄退黃之效。
  3. 氣機上逆:胃氣不降引發的噁心、嘔吐,可配合內關以降逆和胃。
  4. 情志失調:古籍記載其能安「脾意」,對思慮過度伴隨的脘悶、納差有一定調節作用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斜刺0.3-0.5寸,針感局部酸脹或向肋間傳導。因靠近胸腔,需注意深度以避免氣胸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虛寒型腹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脾俞、足三里,強化健脾化濕之效;
  • 配膽俞、陽陵泉,用於濕熱黃疸;
  • 配中脘、內關,調和胃氣以止嘔逆。

古典文獻選錄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意捨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,刺入五分,灸三壯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意捨主治脅痛脹,嘔吐痰沫脾疾纏。」

現代應用延伸
現代中醫臨床將意捨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胃炎等屬脾虛濕阻證者,亦有用於輔助治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胃腸症狀。其調節作用可能與刺激相應節段神經,影響內臟自主神經反射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