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飲滑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飲滑洩

溢飲滑洩,又稱飲瀉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·瀉論》。此證屬水飲內停所致之滑洩,乃水飲浸漬於胃,致水液運行失常,泛溢於腸道而引發腹瀉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主要因脾陽不足,不能運化水濕,或外感濕邪、飲食失節,致使水飲內停於胃腸。水飲下趨腸道,則見溏瀉,伴隨口渴引飲,然飲入之水復又下洩,形成「渴而能飲、飲後復瀉」之循環。此病機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之「痰飲病」相關,屬廣義痰飲範疇,尤與「溢飲」關係密切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腹瀉頻作,瀉下稀水或溏便,久瀉不止
  • 口渴飲水,但飲後隨即腹瀉
  • 胃脘痞滿,按之有不適感
  • 舌淡胖,苔滑膩,脈多沉滑或濡緩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蠲飲止瀉為主,重在溫陽化飲,恢復脾胃運化功能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茯苓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
    • 功效:溫中化飲,利水止瀉
    • 適用於水飲停胃,陽氣不化之證
  2.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
    • 功效: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
    • 適用於水飲內停兼膀胱氣化不利之證
  3. 其他加減

    • 若脾虛明顯,可合參苓白朮散以健脾益氣
    • 若陽虛甚者,加附子、乾薑以溫補脾腎

外治法

除內服藥外,可用針灸輔助治療:

  • 灸大椎穴三至五壯,以振奮陽氣,助化濕飲
  • 針刺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等穴,調理脾胃功能

相關病證辨析

溢飲滑洩與滑洩飲瀉等證相似,然各有偏重。滑洩泛指久瀉不禁,甚則脫肛;而飲瀉則專指水飲內停所致之腹瀉。本證之特點在於水飲泛溢,影響胃腸傳導,故治療須著眼於蠲除水飲,而非單純止瀉,以避免閉門留寇。

此外,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治瀉九法」中,「滲利」、「溫補」等法可適用於此證。臨證時需辨別水飲與脾虛之輕重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