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乾
在中醫理論中,陰乾為十天干中屬陰性的五個干支,即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。天干分陰陽,用以描述五運六氣中的運氣變化,並與人體臟腑、氣血運行相應。陰乾主不及,象徵氣化功能偏弱或運氣不足,與陽乾的「太過」形成對比,共同構成中醫運氣學說的動態平衡架構。
陰乾的陰陽屬性與五行配屬
十天干的陰陽劃分依「奇數為陽,偶數為陰」的原則:
- 陽干: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(主運氣「太過」)
- 陰乾: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(主運氣「不及」)
陰乾對應五行及臟腑關係如下:
- 乙:屬陰木,應肝膽,主柔和、疏泄之力不足。
- 丁:屬陰火,應心與小腸,主溫煦功能較弱。
- 己:屬陰土,應脾胃,主運化水穀之力不彰。
- 辛:屬陰金,應肺與大腸,主宣發肅降之能減退。
- 癸:屬陰水,應腎與膀胱,主封藏、氣化功能虛衰。
陰乾與五運六氣的關係
在《黃帝內經》的運氣學說中,陰乾代表歲運不及之年。當值年天干為陰乾時,其對應的五行之氣化生能力減弱,易導致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。例如:
- 乙年木運不及:肝氣疏泄無力,可能見風證、筋脈拘急。
- 癸年水運不及:腎陽不足,多見水濕停聚或寒病叢生。
此外,陰乾之年常伴隨勝復之氣的調節機制。當某行氣衰(如木運不及),則其所剋之土氣偏勝(土來乘木),繼而引發金氣來復(金克土),形成自然界的動態平衡。
陰乾的臨床思維
中醫診療時,結合患者出生年或發病年的天干,可推測其體質傾向。例如:
- 辛年出生者:肺系統較弱,易感外邪或見氣虛咳嗽。
- 己年發病者:脾胃濕困,需注重健脾祛濕。
陰乾理論亦運用於針灸選穴與用藥配伍。如癸年水運不及,可酌加溫腎之品(如附子、肉桂),或取太溪、腎俞等穴以助氣化。
陰乾作為中醫運氣學說的核心概念之一,不僅反映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,更為辨證論治提供宏觀的時空框架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