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蝨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蝨瘡
陰蝨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蟲毒侵膚所致之疾,首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,又稱「八腳蟲瘡」。此症多因前陰毛際不潔,久則陰蝨寄居,蟲體叮咬吮血,復因搔抓破膚,染毒成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視陰蝨為濕熱蟲邪,其致病機理有二:
- 外因:濕熱穢濁之氣蘊結前陰,陰蝨乘虛寄生,蟲毒與濕熱相搏,侵蝕肌膚。
- 內因:肝腎濕熱下注,或脾虛運化失司,濕濁流注陰部,遂成蟲蝨滋生之環境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陰毛處紅疹或淡紅丘疹,乃陰蝨叮咬吸血所致,瘙癢劇烈,抓破後化膿成瘡,瘡面或現紫點。若久不治,濕毒蘊結,可致局部皮膚粗糙、色素沉著,甚則濕疹樣變。
治法
- 外治:
- 藥酒外搽:取百部一味,以酒浸漬,塗擦患處,殺蟲止癢。百部性味苦甘微溫,善殺蟯蟲、頭蝨、陰蝨。
- 散劑塗敷:如《醫宗金鑒》銀杏無憂散(銀杏、輕粉、雄黃等),研末調塗,解毒殺蟲。
-
內治:
若濕熱偏盛,可配龍膽瀉肝湯清利肝經濕熱;若瘙癢甚者,加苦參、白鮮皮祛風除濕;若局部化膿,可佐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。
預防與調護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日常需潔淨陰部,避穢濁之所。病後宜沸水煮燙衣被,斷蟲卵傳染之途。
此症雖屬外瘍,然與內在濕熱相關,故治當內外兼顧,勿獨恃外治。(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