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頓咳是一種陣發性、痙攣性的咳嗽,咳後有回聲,頻繁發作且難以治癒。頓咳在古代醫籍中被稱為「時行頓咳」、「疫咳」、「天哮」或「雞咳」。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形容這種症狀為「咳聲從少腹下迴到上腹,連續咳嗽數十聲,稍有停頓又再次咳嗽,咳嗽嚴重時可能會嘔吐,同時伴隨著肋間疼痛、鼻涕和淚水流出,持續數月都無法痊癒」。頓咳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常見於冬天和春天,尤其多發於五歲以下的幼兒。由於頓咳內含有黏稠的痰液,不容易咳出,所以病程長且難以迅速康復,與一般咳嗽有明顯區別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  1. 風寒痰阻頓咳:咳嗽劇烈,痰液稀薄,咳嗽時會有流淚和流鼻涕的現象,臉紅眼浮,咳聲連續不斷,咳後有回聲,脣色淡,舌苔薄潤,脈搏緊張,指紋呈淡紅色。

  2. 痰熱阻肺頓咳:咳嗽劇烈,咳嗽時面部發紅,握拳彎腰,眼睛紅腫,眼淚和鼻涕都會流出來,痰液黏稠,咳後有回聲,嚴重時可能有痰吐血、鼻出血的情況,舌苔呈黃色且乾燥,脈搏滑躁且快速,指紋呈紫色。

  3. 肺脾兩虛頓咳:咳嗽較為緩慢,咳聲無力,痰液稀少,呼吸短促聲弱,面色蒼白,脣色淡,食慾減少,舌苔淡白且少而潤澤,脈搏細弱,指紋呈淡色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風寒痰阻頓咳和痰熱阻肺頓咳:這兩種都是由外邪侵襲肺臟引起。肺主氣,它喜歡清肅,但當遭受風寒邪氣侵襲時,肺失去了清肅的功能,氣流逆行引發咳嗽。如果與寒冷的痰相聚集,就被稱為風寒之痰,與熱痰相聚則是風熱之痰。這兩種情況的主要區別在於:風寒痰阻頓咳時,痰液稀薄,舌苔薄且滑膩;而痰熱阻肺頓咳時,痰液黏稠,舌苔呈黃色且乾燥,嚴重時可能有吐血或鼻出血的症狀。前者宜溫肺化痰,順氣降逆,可選用加味的小青龍湯;後者宜清熱化痰,瀉肺止咳,可選用桑白皮湯加入補肺的阿膠楊加減。

肺脾兩虛頓咳:長期咳嗽會損傷肺脾的氣血,肺失去了肅降的能力,脾失去了運化的能力,所以表現為咳聲無力,食慾減少。與此相關的症狀還有呼吸短促、面色蒼白、脣色淡、大便稀薄、脈搏細弱,這些都是肺脾氣血虛弱的表現。治療宜用補肺健脾的方法,可以選用人參五味子湯;如果咳嗽持續時間較長,並傷及肺脾陰虛,出現乾咳少痰、手足心熱、臉頰潮紅、盜汗、脈搏細數弱的情況,則宜滋陰潤肺,可以使用沙參麥冬湯或麥門冬湯加入一些配方。

在分析頓咳時要抓住虛實兩個關鍵詞。一般而言,初發時多為實證,經過一段時間後多為虛證;咳嗽時痰多屬於實證,痰少則是虛證;咳嗽劇烈有力屬於實證,咳聲緩慢而聲音較弱則是虛證。在症狀上,痰涎壅盛較為嚴重,痰涎稀少較為輕微。另外,肺脾氣虛頓咳需要注意調養,通常可以自然康復,這是頓咳與一般咳嗽的主要區別。

【古籍原文】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 「哮從少腹下逆上而咳,連咳數十聲,少住又作,甚或嗽發必嘔,牽掣兩脇,涕淚皆出,連月不癒。」

【現代解釋】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記載:頓咳起於少腹下腹逆行上升而咳嗽,連續咳嗽數十聲,稍有停頓又重新咳嗽,嚴重時可能伴有嘔吐,同時還有肋間疼痛、流鼻涕和淚水的症狀,症狀持續數月都無法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