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頓咳

定義與概述
頓咳,又稱「百日咳」,屬中醫「小兒咳嗽」範疇,為一種發作時咳嗽劇烈、連聲不斷,甚則氣逆窒息的病症。其特點為陣發性、痙攣性咳嗽,咳後常伴吸氣性吼聲(如雞鳴回音),病程纏綿難癒,故有「頓嗽」「鸕鷀咳」之稱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外感時邪(如風熱或風寒),內蘊痰濁,邪鬱化火,痰熱膠結,阻遏肺氣宣降所致,病位主要在肺,與肝、脾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襲肺:風熱或風寒之邪初犯肺衛,若失治誤治,邪氣內陷,鬱而化火,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肺氣上逆而發頓咳。
  2. 痰熱壅盛: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易生痰濕,痰濁內伏,遇外邪引動,痰熱搏結,阻塞氣道,致咳嗽陣作。
  3. 肝火犯肺:久咳不癒,肝氣鬱而化火,木火刑金,加重肺氣上逆,咳勢更劇,甚則面赤脅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咳期(約1-2週):類似感冒,見噴嚏、流涕、微熱,咳嗽漸增,痰白或黃。
  • 痙咳期(數週至數月):咳嗽呈陣發性,連續十數聲至數十聲,咳時面紅目赤、涕淚俱下,咳末有深長吸氣聲(如雞鳴),甚則嘔吐痰涎或食物。
  • 恢復期:咳嗽減緩,痰少聲嘶,氣陰兩傷,可見形瘦盜汗、口乾舌紅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風邪犯肺證:初起咳嗽痰稀,鼻塞流涕,苔薄白,脈浮。
  2. 痰熱壅肺證:咳聲高亢,痰黃黏稠,面赤唇紅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肝火犯肺證:咳時脅痛,煩躁易怒,痰中帶血,舌紅苔少,脈弦數。
  4. 氣陰兩虛證:咳減痰少,神疲氣短,舌紅少津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「宣肺化痰、清熱降逆」為主,依病期與證型調整:

  • 初咳期:疏風宣肺,選用桑菊飲或杏蘇散加減。
  • 痙咳期:清熱化痰、瀉肺降逆,方如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;痰熱甚者加用黃芩、浙貝母;肝火旺者佐以黛蛤散。
  • 恢復期:益氣養陰、潤肺止咳,選用沙參麥冬湯或生脈散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肺俞、尺澤、豐隆等穴,瀉法以清肺化痰;久咳氣虛加灸足三里。
  • 推拿:清肺經、揉掌小橫紋,配合推揉膻中以降氣止咳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頓嗽,俗名鸕鷀咳,其症連咳不已,必吐出痰涎乃止。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痰熱鬱肺為病機關鍵,主張清金化痰。此類論述與現代中醫辨治思路相合,凸顯痰熱與肺氣上逆在頓咳發病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