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營捨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營捨意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源出《靈樞·本神》所載:「脾藏營,營捨意。」此概念深植於中醫藏象理論與氣血運行學說,闡釋人體意念活動與營氣之間的依存關係,並透過五臟功能系統,具體揭示脾臟在神志活動中的關鍵作用。
一、名詞溯源與經典理論
「營捨意」直接指向脾、營、意三者之關聯。據《黃帝內經》體系:
- 營氣屬水穀精微所化,行於脈中,具「化血」與「濡養」雙重功能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」,其運行受脾氣升清與心脈推動影響。
- 意為五神(神魂魄意志)之一,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明言「脾藏意」,指思慮、記憶與專注等認知功能。張景岳《類經》注釋:「意者,思憶之謂」,其活動需依託精微物質承載。
二、脾-營-意的生理互動機制
- 脾為後天之本:脾主運化水穀,將飲食化為營氣,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稱「脾主裹血」,即統攝營血之功。營氣經脾散精上輸,濡養五臟,使「意」得所寄。
- 營為載意之基: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氣以煦之,血以濡之」,營氣輸布臟腑經絡,為神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。若營氣充盛,則意念清晰;若營虧或運行受阻,可現怔忡、健忘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更直指:「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」,說明營衛調和對意識狀態的調控。
三、病理關聯與臨床衍伸
- 脾虛營弱:若脾失健運,營氣生成不足,可見「意不守舍」之證,如思維遲鈍、注意力渙散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治以補中益氣法,重建營氣化源。
- 痰濕困脾:脾運失常致營氣布散障礙,水液聚濕成痰,痰擾神舍則現思緒紊亂,朱丹溪提出「痰迷心竅」相關論述,實際與「營捨意」異常密切相關。
- 營熱擾神:溫病學派重視營分證對神志影響,《溫熱論》云「營分受熱,則血液受劫,心神不安」,雖論心營,實亦涉及脾所藏之營與意的互動失調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亦為後世調理神志病證(如歸脾湯之應用)奠定基礎,提示臨床治神當重脾胃調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