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湧泉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湧泉疽

病名與別稱

湧泉疽,又稱湧泉癰、井泉疽、足心癰、足心發、腳心癰、腳心毒、足底疔、穿心疔、水疔、病穿板、腳底穿心疔、穿板疽、丹疽、掌心疽、穿窟天蛇等,係指發生於足心湧泉穴之癰疽疾患。首次記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此病屬中醫外科範疇,因其位置特殊,對患者行動影響甚大,故需謹慎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湧泉疽之成因,主要與腎經虛損濕熱下注相關。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足心湧泉穴,若腎氣不足,或久病腎虧,導致經脈空虛,濕熱邪毒乘虛侵襲,聚結於此,遂發為癰疽。此外,外感濕熱、長期涉水濕勞,或足部外傷染毒,亦可能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初起時,患處紅腫疼痛,範圍逐漸擴大,嚴重者疼痛劇烈,難以行走。其病位深淺對預後有直接影響:

  • 膿淺潰速者:紅腫局限化明顯,膿液成熟後易潰破,病程較短,預後較佳。
  • 膿深潰遲者:紅腫深在,膿液積聚於深層組織,潰膿遲緩,甚至可能內陷,預後較差,易傷及腎經正氣。

辨證論治

1. 治療原則

本病初期屬濕熱蘊結,治法應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為主。後期若腎氣虛損明顯,則需兼顧補益腎氣,以固本扶正。

2. 方藥選擇

  • 初期(濕熱壅滯)
    • 仙方活命飲(《外科正宗》):金銀花、赤芍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、白芷、防風、浙貝母、天花粉、皂角刺、穿山甲(代用品)、生甘草,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之效。
    • 若濕熱較重,可酌加黃柏、蒼朮以增清熱燥濕之力。
  • 後期(腎虛毒戀)
    • 桂附地黃丸(《金匱要略》)合五神湯:適用於膿液深聚、潰破遲緩者,可溫補腎陽,兼利濕排膿。

3. 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可用金黃膏(《醫宗金鑰》)外敷,以消腫散結。
  • 膿成欲潰:宜適時切開排膿,並配合提膿拔毒藥,如九一丹、八二丹等。
  • 潰後瘡口難斂:宜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促進癒合。

相關概念區分

  • 《外科大成》卷二所載「湧泉疽」乃指尾骨下長強穴之癰,亦稱「鸛口疽」,其病因多為下焦濕熱凝結,症見患處初起堅硬疼痛,狀如伏鼠,治法宜清利濕熱,餘證可參照「鸛口疽」篇。

文獻考據

  • 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指出湧泉疽「屬腎經虛損,濕熱下注」。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對本病提出「深者難潰,淺者易愈」之辨識要點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外治須結合內服,以標本同治。

湧泉疽之辨證,需結合局部病變與全身症狀,靈活調整治則,以期達到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