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湧泉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湧泉脈

湧泉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形容脈來如泉水湧出,浮盛而無根,多見於氣血失調、臟腑虛衰之證。此脈象特點為脈搏浮大而急促,按之空虛,猶如水泉上湧,瞬息即逝,反映正氣不固、陰陽失衡之象。

理論淵源
湧泉脈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云:「脈至如湧泉,浮鼓肌中,太陽氣予不足也。」指出此脈與太陽經氣虛弱相關。太陽主一身之表,若其氣不足,衛外失司,陽氣浮越於外,則脈象呈現浮盛無根之態。

病理機理

  1. 氣虛陽浮
    湧泉脈多因正氣虛弱,陽氣外越所致。例如久病耗傷、過勞損氣,或陰虛不能攝陽,皆可使脈氣失斂,呈現浮散之象。
  2. 真陰虧竭
    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真陰真陽。若腎陰枯涸,陰不制陽,虛陽上浮,則脈來如湧,重按無根,多見於重病晚期或陰竭陽脫之危候。
  3. 邪熱亢盛
    少數情況下,外感熱病或裏熱熾盛時,邪熱迫血妄行,亦可見脈來湧急,然此屬實熱證,與虛證之無根脈象不同,需結合四診鑒別。

臨床意義
湧泉脈主病多凶,常提示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尤其與心、腎、太陽經氣衰竭相關。

  • 太陽氣虛:脈浮湧而兼惡寒、自汗,宜溫補衛陽。
  • 腎陰虧極:脈湧而細數,伴顴紅、盜汗,需滋陰潛陽。
  • 陽氣暴脫:脈湧大而散,面蒼肢冷,急當回陽固脫。

脈象鑒別
湧泉脈與其他浮脈類需區分:

  • 洪脈:來盛去衰,如波濤洶湧,主熱盛,按之有底。
  • 浮芤脈:浮大中空如按蔥管,主失血亡陰。
  • 散脈:浮散無根至數不清,屬元气離散之兆。
    湧泉脈特異之處在於其浮湧急促,且倏忽不定,較洪脈更無根底,較散脈更顯衝逆之勢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內經》外,後世醫家亦有關注。如《脈經》提及「浮湧如沸」為真氣外泄;《診家正眼》則形容「湧泉者,躁疾無根,陽脫之徵」,均強調其危重性。此脈象提示醫者需審慎辨證,洞察病機本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