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湧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湧水

病名釋義

湧水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水氣病範疇,其特徵為水邪流注腸胃,上逆犯肺,形成以腸鳴、喘息、下肢水腫為主要表現之疾。《素問·氣厥論》首次記載此病,指出:「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」揭示其病機與肺腎兩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湧水之形成,主要因肺寒下移於腎,腎陽受損,氣化無權,水濕內停;而腎中寒水上逆,又反犯肺臟,形成肺腎同病之勢。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闡釋:「肺藏氣,腎主水,夫肺寒入腎,腎氣有餘則上奔於肺,故雲湧水也。」說明此病關鍵在於肺腎寒水相搏,水氣不循常道,反而上湧泛溢。

水濕內停後,客於大腸,則腸道水氣激盪,故疾行時腸鳴如囊中盛漿,濯濯有聲;水氣上凌於肺,肺失肅降,故見氣喘不得平臥;腎主下肢,水濕下注,則兩足腫脹,按之凹陷難起。《儒門事親》描述其症:「面黃而喘,兩足皆腫,按之陷而復行,行則濯濯有聲,常欲飲水,不得睡臥。」提示該病不僅有水停之象,尚伴氣機壅滯與津液代謝失常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腸鳴濯濯:行走或動作時,腹中腸鳴明顯,聲如囊袋盛水晃動,此因水氣聚於大腸,流動激盪所致。
  2. 喘息不得臥:水氣上犯於肺,肺氣宣降失常,呼吸急促,甚則難以平臥。
  3. 下肢浮腫:雙足腫脹,按之凹陷,抬手後緩緩復起,為水濕下注之徵。
  4. 兼見症:或伴面色萎黃、口渴欲飲、夜寐不安等,反映水濕內停、氣化不利之全身病機。

證候分析

湧水之證,屬本虛標實:肺腎陽氣不足為本,水濕泛溢為標。其病位雖涉肺、腎、大腸,然關鍵在腎陽不溫,水液失於氣化。水氣上湧,凌肺則喘,注腸則鳴,溢下則腫,形成一系列水濕流竄之候。

此病與「痰飲」相關,然痰飲多責之脾肺,而湧水更強調肺腎寒水相搏;與「水腫」相比,湧水特異性在於腸鳴與水氣上逆之喘,且水濕流動性較強,故《素問》以「湧」字喻其勢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·氣厥論》與《儒門事親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水病流注之變證,謂「水氣停留,行走有聲」,與湧水描述相類。後世醫家多將此病歸於「水氣病」或「喘腫並見」之特殊證型,治療上注重溫陽化氣、分消水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