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湧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湧吐
湧吐,又稱吐法,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,指透過藥物或物理刺激引導嘔吐,使蓄積於咽喉、胸膈、胃脘等部位的痰涎、宿食、毒物等病理產物排出體外的手法。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」即闡明此治法原理,適用於邪氣壅滯上焦,病勢急迫且體質尚盛者。
理論基礎
湧吐法遵循中醫「因勢利導」原則,主要針對實邪停聚上焦之證。如痰飲壅塞所致的癲狂、喉痹,食滯胃脘引起的脹滿疼痛,或誤食毒物尚在胃中等情況。此類病證若強行消導或攻下,反易使邪氣內陷,故以吐法速祛外邪。
常見方藥與操作
- 藥物湧吐
- 瓜蒂散:以瓜蒂為主藥,配合赤小豆研末,香豉煎湯送服,適用於痰涎宿食停滯胸脘。
- 鹽湯探吐法:用濃鹽水催吐,簡便效捷,多用於宿食不化或食物中毒初期。
- 參蘆飲:人參蘆頭研末服,適於虛人痰壅需吐者,具補虛湧吐雙效。
-
物理刺激
以鵝翎或手指探喉催吐,或配合針刺內關、中脘等穴位以助吐勢。
辨證要點
臨床須嚴格區分適應症與禁忌。痰濕膠結、氣機上逆之實證為主要適應範疇,若見氣虛下陷、陰虧燥結,或孕婦、失血患者則當禁用。吐後需調理脾胃,以糜粥靜養,避免寒涼耗氣。
湧吐法作為急救與祛邪手段,自《傷寒論》即有系統記載,其效宏力專,惟須慎辨病機,方不致戕伐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