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頓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頓灸
病名:頓灸,出自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,為脫疽之一種特殊證型。其特徵為患處色赤,腫痛劇烈,猶如熱湯潑灑或火燎灼燒之感,屬中醫外科急重症範疇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氣血瘀滯、熱毒熾盛所致。外感火毒之邪,或內生濕熱,蘊結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,久而化熱成毒,發為赤腫劇痛。其病位多在四肢末端,尤以下肢為常見,與經絡阻塞、局部氣血不通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:
患處皮膚赤紅,腫脹明顯,疼痛劇烈,觸之灼熱,甚則局部潰爛流膿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熱象。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洪數或弦數,均為熱毒壅盛之徵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傳統治法內服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方劑,外敷清熱消腫類藥膏。若膿成未潰,可配合針刺排膿;若已潰爛,則需祛腐生肌,外用丹劑或膏藥。
與脫疽之關聯:
頓灸屬脫疽之熱毒證型,與寒濕型脫疽(如四肢冰冷、蒼白麻木)截然不同。二者雖同屬肢端壞疽類疾病,然頓灸病勢急驟,熱象顯著,治療須側重清解,忌用溫燥之法。
古籍考證: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強調「色赤腫痛,如湯潑火燎者」為辨證關鍵,後世醫家亦多援引此說,並補充熱毒入絡、氣血兩燔等變證治法,豐富其理論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