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憂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憂鬱(中醫證候詳解)
定義與病機
憂鬱乃中醫情志三郁之一,屬七情內傷病證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"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",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機鬱滯,主要涉及肝、脾、肺三臟功能失調。
基本病機為悲憂過度導致氣機沉滯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明確指出:"若憂鬱病者,則全屬大虛,本無邪實",強調其虛損本質。張景岳提出"悲則氣消,憂則氣沉"的病理機制,認為長期憂鬱必然損傷脾肺之氣。
病因與轉歸
- 直接病因:持續性悲憂情緒超過人體調節能力
- 臟腑關聯:
- 傷脾:思慮過度傷脾,致運化失職
- 傷肺:悲憂過度使肺氣耗散
- 及肝:長期氣鬱可能波及肝臟疏泄功能
- 病機轉化:初起氣滯→久則化火→終致氣血虧虛
臨床表現
根據損傷臟腑不同,呈現多樣症狀:
-
脾肺兩傷:
- 胸膈痞悶
- 氣短懶言
- 食欲不振
- 面色萎黃
-
脾胃失和:
- 脘腹脹滿
- 吞酸嘔惡
- 大便不調
-
心脾兩虛:
- 心悸怔忡
- 失眠多夢
- 倦怠乏力
- 面色無華
辨證論治
歷代醫家對憂鬱證治有豐富經驗,尤以張景岳論述系統:
初期證治
- 主方:
- 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
-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
- 變方:
- 和胃煎:理氣和胃
- 調氣平胃散:行氣化濕
- 神香散:芳香化濁
中期證治
憂鬱傷脾證:
- 溫胃飲:溫中健脾
- 沈香散:理氣降逆
憂鬱傷脾肺證:
- 歸脾湯:益氣補血,健脾養心
- 壽脾煎:健脾益氣,養血安神
後期證治
氣血兩虛證:
- 五福飲:補氣養血
- 七福飲:益氣養血安神
- 大補元煎:大補氣血,滋陰溫陽
相關概念辨析
- 情志三郁:包括憂鬱、怒鬱、思鬱,均屬七情致病
- 七情郁證: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情過極所致郁證總稱
- 內郁:與外感六淫相對,專指情志因素引起的內傷郁證
歷史沿革
- 《內經》首論憂鬱病機,提出"悲則氣消"理論
- 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記載"百合病"等與憂鬱相關病證
- 朱丹溪發展"六郁"學說,完善氣血痰火濕食郁滯理論
- 張景岳系統論述憂鬱虛損本質,建立虛郁辨治體系
現代發展
當代中醫在傳統理論基礎上,進一步明確:
- 憂鬱與"肝主疏泄"功能密切相關
- 長期氣鬱可導致痰凝血瘀等病理產物
- "腦髓-五神臟"理論為情志病提供新解釋框架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