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余奉仙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余奉仙(1860-1939年),字滌凡,江蘇阜寧人,為晚清至民國初期著名中醫學家,與趙海仙、韓達哉並稱「蘇北三大名醫」。其學術淵源深植於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尤擅融匯金元四大家學說,於溫病、雜病診治獨具心得。

學術背景與臨證特色

余氏治醫首重《內經》陰陽五行理論,特強調「司外揣內」診法,主張透過脈象、舌診等外候推斷臟腑病機。其處方用藥注重配伍法度,善用經方加減化裁,如於《醫方經驗匯編》中載有白虎湯合生脈散治療暑熱傷津之變通法,體現其「因時制方」的辨證思想。

著作析要

  1. 《醫方經驗匯編》
    現存刊本收錄其臨證醫案二百餘則,分列外感、內傷諸門。書中特設「痢疾辨治」專篇,提出「辨赤白分寒熱,察裏急判虛實」的辨證綱領,融合劉完素「調氣則後重自除」與李杲「升陽舉陷」之法,創製「加味白頭翁湯」,佐以黃土湯溫脾攝血,反映其寒溫並用的學術特點。
  2. 《經驗辨錄》(未刊稿)
    據地方志記載,該書重視脈學應用,提出「浮沉辨表裏,遲數定寒熱,滑澀斷虛實」的三綱脈訣,並附有治驗案例。書中對張從正攻邪理論頗有發揮,如以汗吐下三法療疔毒走黃,佐以蠟礬丸護心,展現其攻補兼施的治療藝術。

學術影響

余氏診病重視地域特性,針對蘇北濕濁地理環境,在東垣健脾法基礎上加入藿香、佩蘭等芳化之品,形成「運脾化濕」治療體系。其子余無言承父業,更將此經驗擴展於外科,可見其學術之延續性。當代研究指出,余奉仙對溫病傳變規律的闡述,尤其「先安未受邪之地」的治未病理念,實早於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相關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