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余含棻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余含棻(1796-1855年),字芬亭,號夢塘,又號杏林子,清代江西婺源縣人,為乾嘉道年間知名醫家。其學術淵源承襲新安醫派脈絡,兼融經學與醫理,尤精兒科與溫病診療,著述反映清中期江南地區醫家對傳統醫學的繼承與拓展。
家學背景與學術特色 余氏出身儒醫世家,幼習經史,弱冠後專攻醫典,深研《內經》《傷寒》要旨,受婺源地域醫學風氣影響,臨床注重「調和肝脾」之法,處方用藥體現新安醫家「輕靈醇正」的特色。其學術思想可從《保赤存真》窺見,強調小兒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生理特徵,發展出「清透伏熱,固護元陰」的治療準則。
主要著作與醫學貢獻
- 《醫林枕秘》:全書十卷,系統論述四診合參要訣,首創「望色分經」診法,將面部五色變化與十二經脈氣血盛衰對應,補入前人未詳的舌診圖譜四十幅,為清代診法學重要文獻(現存道光十二年手抄殘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)。
- 《麻痘合參》:針對當時麻疹、天花混稱的現狀,首倡「麻屬陽明風熱,痘出少陽相火」的病機理論,創制「透疹清解湯」「托痘轉陽飲」等方劑,確立分階段辨證體系。書中引用《瘍醫大全》等外科治法處理痘瘡潰爛,展現跨科別治療思維。
- 《保赤存真》:集明清兒科大成之作,提出「小兒驚風當分臟腑虛實」論點,批判當時濫用麝香、牛黃的風氣。其中「推拿按翹法」詳細記載小兒特定穴位的操作手法,附有經絡銅人圖示,對後世小兒推拿學影響深遠。現存同治六年刻本、光緒十三年重刊本等七種版本。
學術影響與流派傳承 余氏門下形成「婺源兒科流派」,其再傳弟子周士暘於咸豐年間將《保赤存真》理論應用於霍亂治療。光緒年間日本丹波元堅《醫籍考》曾著錄余氏著作,反映其學說東傳情況。現代研究發現,《麻痘合參》記載的「痘疹灌漿期用黃連阿膠湯」與現代醫學水痘治療中抗病毒聯合液體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